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大甲鎮志-建設篇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大甲鎮志為大甲區公所委託廖瑞銘擔任總編纂,期望將大甲鎮數百年來的發展,做有系統地整理與詮釋。 歷經2年多的撰稿與修正,全書超過90萬字,網羅了大學教授、中小學老師、文史工作者共同參與編撰,其中有半數撰稿人是由大甲人所參與,讓地方人寫地方事。內容涵蓋了地理、生態、開墾、政事、經濟、建設、教育、文化、宗教禮俗、社會、人物、名勝古蹟與觀光休閒等12篇,將大甲的歷史文化與風土民情做有完整的介紹,為介紹大甲地區最詳盡的一部知識寶典,也是各界研究大甲歷史最佳的參考依據。 大甲鎮是大甲溪與大安溪兩大河流所孕育而生的城鎮,日治時期是海線第一大城,時至今日,水利方面,有遍及全鎮的五大水圳灌溉系統、堤防與海堤的完整護岸系統;交通系統方面除早期大安溪北的臺車與大安溪南的糖業鐵道,以及多樣且為數眾多的聯繫橋樑,配合現今西濱、臺一線、縱貫鐵路、 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及高鐵的南北向穿越、再藉由國道四號及多條東西向的縣道串連成便利而完備的交通網絡。 在公共建設方面,透過早期投入的大甲都市計畫之引導,結合後期大甲日南都市計畫及鐵砧山風景特定區的規劃,非一般城鎮可享有的資源。在公部門方面,有警察、消防、戶政與地政等系統、大甲自來水廠及農田水利會的供水系統、郵局與電信局的郵電系統,以及圖書、公園、體育等服務系統,這些系統都是以大甲為核心向外做網狀延伸到附近的鄉鎮。 大甲擁有多樣而豐富的建設,除了文獻的收集及口述訪談資料外,本篇大量使用照片、圖片及數據呈現。因為談建設莫過於還原歷史的空間,任何文字或描述都抵不過一張照片或圖片的詮釋,尤其是照片。本篇圖片儘可能以原稿呈現,如原稿已殘破或需重點表現時,也以原稿為底做透明影像處理,力求展現原始圖像。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