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陳應彬敬獻條柱之落款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敬獻:大木匠師將所得酬金(工資)部分捐獻給廟方,作為建廟經費之用,根據李乾朗教授於2019年與陳朝陽曾孫跟同為大木匠師的陳朝洋司阜於板橋林家花園對談時曾提到,往昔大木匠師為建築總領導者,陳應彬每次主持建築工法時,多會捐獻給廟方,據不完全統計,全台約有超過一百間廟宇有此捐獻之落款。為班馬傳媒於2019年製作與匠同行:臺灣傳統建築匠師專訪系列時拍攝。 壽山巖觀音寺位於桃園市龜山區嶺頂里,據傳是清乾隆7年有位來自閩東、俗名鄧定國的法師自浙江外海的普陀山迎請觀音佛祖來臺,鄧定國從淡水上岸經觀音山來到壽山巖現址,夜宿時於夢中見到觀音佛祖指示要在此處建廟,初建之時為一座草堂。乾隆25年舊莊坑張志榮因為妻有身孕已屆臨盆卻未生產,於是向觀音佛祖祈求後順利產下一子,張志榮為報答神恩,在乾隆28年獨資建造草堂供奉觀音佛祖,名為「三草庵」。 清乾隆58年福建水師提督兼臺灣鎮總兵哈當阿來臺平亂,行經三草庵時前來祈求,後在乾隆60年為報答神恩而號召當地仕紳募資建廟,廟宇工程至清嘉慶2年竣工,當時所建的只有正殿一座,命名為「壽山巖」。嘉慶5年新路坑、兔仔坑、舊路坑、楓樹坑、塔寮坑這五大庄的庄民再捐資興建護龍。 壽山巖觀音寺在清道光16年將建醮餘款由林仕成、簡新泰等人發起修建廟宇,2年後竣工。清咸豐10年壽山巖因地震而損壞,由林娘福等人發起修建,工程於清同治10年竣工。 日治大正4年因建築受白蟻侵蝕嚴重,由地方人士發起重建,這次工程聘請陳應彬執篙,於大正5年完工。日治末期因社會局勢動盪,由五大坑庄民輪流藏匿神像,直到戰爭結束才將神像請回壽山巖觀音寺,並在民國40年將神像重新粧佛,建築物加以油漆。 戰後壽山巖觀音寺最主要的工程,是在民國52年增建山門、東西廂、鐘鼓樓等,於民國59年(1970年)竣工;民國75年在大殿後方增建凌霄寶殿,於民國78年竣工。 陳應彬是出身台灣的大木匠師,清同治三年生於現在新北中和區、他的父親陳井泉和家族中不少長輩都是木匠。明治四十一年,四十四歲的陳應彬主持北港朝天宮的重建,之後他陸陸續續修築了大稻埕慈聖宮、朴子配天宮、貢寮澳底仁和宮、豐原慈濟宮、臺中旱溪樂成宮、臺北保安宮、木柵指南宮…等寺廟。其中尤以媽祖廟最多,所以也被奉為專修媽祖廟的匠師。由於日本統治台灣以後,許多原本來自大陸的唐山大木匠師都回去福建或廣東的故鄉,陳應彬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建築特色和風格,加上其長子己堂、次子己元,和幾位有名的徒弟像是廖石成、黃龜理共同構成一派匠師的系統,一般都稱作「彬司派」。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