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無葉檉柳苗木照片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此為直式黑白照片,畫面中可見植有多株小樹的若干方形區塊,各區前方都有1個寫有「2」的標示牌;背面有黑筆書寫文字「無葉檉柳」、「插圖之一」、「3又5/8"× 4"」。該照片收藏於林業試驗所(以下簡稱林試所)標本館內,推測應為舊時所設置的無葉檉柳(Tamarix aphylla)苗圃。 經查林試所1959年2月刊出的《臺灣省林業試驗所報告》,該期以〈無葉檉柳插枝繁殖試驗〉為題,研究目的是希望透過無葉檉柳的插枝育苗試驗,據以改良育苗方法,提高其生長量。 從內文得知,無葉檉柳原產於中東、非洲一帶的乾燥沙漠地區,「耐鹽鹼乾旱,又能防風定砂,且樹型高大」,這些特性使其成為防風樹種的不二之選,1954年由林試所前生物系主任薛承健從美國夏威夷引進臺灣種植。幸運的是,無葉檉柳對臺灣環境頗能適應,生長情形良好,當時被認為是僅次於木麻黃類的優良防風樹種。 然而無葉檉柳的種子較為細小,播種育苗不易成功,林試所研究人員轉而採取插枝策略來繁殖無葉檉柳,且多在雲林北港防風林工作站進行試驗(該工作站後於1969年裁併入林試所中埔分所)。根據1960年11月刊出的《臺灣省林業試驗所通訊》15週年特刊,當時的北港防風林工作站選在林厝寮及元長二處設置苗圃,大量繁殖防風樹種苗木,故推測此照片拍攝地點,很可能便是位於該二苗圃之一。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