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沿海防風植物生態調查之照片-堆砂垣之構築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此為橫式有白色邊框的黑白照片,畫面中可見有3人戴斗笠,或彎腰或蹲踞於沙地上勞動,似在架設用來防風固砂的圍籬,推測照片拍攝地點應位於臺灣西部大河下游南岸或沿海地區等風砂較大之處。 此照片刊登於文獻〈臺灣省沿海防風植物生態及適應性之調查報告〉中,圖下說明為「堆砂垣之構築」,即展示了架設堆砂垣的過程。文中說明,當時的堆砂垣「多以印度田菁之枝幹為材料,另以桂竹夾之,固定於木樁之上」,而堆砂垣通常會設置於砂源與移動砂丘之間,並使垣面垂直於當地季節風向,藉以減低風速,幫助固砂。 經查文獻〈臺灣省沿海防風植物生態及適應性之調查報告〉得知,臺灣沿海一帶長年風沙漫天,不利內陸農田的耕作,附近居民亦飽受風沙侵害所苦。因此,自日治時期起,即在沿海地帶進行防風定砂相關造林工作;戰後,林業試驗所(以下簡稱林試所)又先後在臺灣糖業公司及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今農業委員會之前身)的資助下,展開遍及東西海岸、規模更大的防風造林調查與試驗工作。此項工作由林試所底下單位森林生物系所負責,並在時任林試所所長林渭訪帶領及森林生物系主任薛承健籌畫之下,於1953年1月起正式啟動為期約三個月的野外調查工作。根據該份發表於1956年的調查報告,林試所的調查團隊對於臺灣沿海地帶砂丘的分布與其成因、植群類型以至相應的防風定沙策略,都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報告中建議採取的防風定砂措施包括:設置堆砂垣(即現今常稱的堆砂籬或防風籬)、插植稻草,以及種植定砂與防風植物。 透過本照片可以回顧早期林業試驗工作與防風林試驗的情景,甚至可以透過照片比對過去與現在海岸環境與管理的變化。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