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桃花心木栽培記錄之照片系列:造林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此為橫式有白色邊框的黑白照片,畫面中可見數棵小樹錯落生長於林地間。照片背面有黑筆書寫文字「橫放封底裡」,經查林業試驗所(以下簡稱為林試所)1958年6月刊出的《林業推廣專刊》,該期以〈桃花心木之栽培〉為題,封底裡頁面即可見此張照片編列其上,從圖說可知影中植物為「大葉桃花心木四年生造林木」。 根據〈桃花心木之栽培〉一文,日治時期之初,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開始將桃花心木引種栽培於嘉義、高雄等南部地區,且據調查,通常在海拔400公尺以下的淺山地帶生長狀況最為良好,媲美原產地中美洲及西印度。而坐落嘉義淺山的林試所中埔分所,從分所澐水辦公處(海拔約182公尺)、大士鳥林區(海拔約350公尺),到八寶寮工作站(海拔約500公尺),便成為日治時期以降,主要引種栽培桃花心木的區域。從該篇文章的介紹可知,當時桃花心木的大致栽培流程包括:採種、養苗、整地,以及造林。造林完成之後,為維持林木健康,需定期實行適當的撫育措施,例如「林地割草及切蔓」、「打枝」及「間伐」。以此照片中四年生的大葉桃花心木為例,其樹高平均達7-8公尺,樹冠亦逐漸鬱閉,林下雜草因光線不足而生長受抑制,在撫育上可減少除草頻率;至於藤蔓類植物,其在南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生長格外旺盛,時常攀繞於樹幹之上,影響樹勢,故切蔓會是此階段撫育特別著重的目標。 由於桃花心木生長狀況佳,成材速度快,又材質堅硬細緻、花色紋路殊美,為當時相當受市場青睞的珍貴木材,林試所自然將其視為重點造林樹種之一。唯當時桃花心木母數株數不多,結實率亦低,種子實難以自給自足。雖可向原產地購買種子,但非長久之計,必須進一步透過改良撫育方法,增加母樹數量與其結實率,或是另行插條(即扦插)繁殖策略,補足種源不足的缺口。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