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張俊彥: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凡塵悲歌》第二樂章手稿 P3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本圖片為作曲家張俊彥的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的創作手稿,此為第三頁。 張俊彥(Chun-yien, CHANG, b. 1973)為臺灣知名作曲家及跨領域工作者,出生於臺中市,是一位全然在臺灣接受教育、成長及發展的音樂藝術家,樂評稱其作品「思考深刻、富蘊哲學意涵與宗教情懷」、「多彩、和聲織度濃厚、戲劇性張力強大、與情感豐沛」;國際知名小提琴家黃濱(Bin, HUANG, b. 1971)亦形容其作品「結構非常完整、色彩豐富又具深度;每一次演奏都有新的感受。」作品亦曾見於義大利Seghizzi、匈牙利Vivace、德國Brahms…等國際音樂節。作品類型豐富多元,包括:交響詩、協奏曲、中文音樂劇、清唱劇、弦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器樂獨奏、聲樂、合唱作品…等,常接受國內外音樂家、團體進行委託創作。其文字作品亦常見於國內知名音樂月刊《MUSIK古典音樂雜誌》、《樂覽》、《合唱音樂》,及宗教類《宇宙光雜誌》…等。「複合形式」(forme complexe) 理論為其近年創作之中心思想。 除了音樂領域之外,在生物醫學與資訊科技等多重領域也有相當傑出的表現,在大學時代便進入中央研究院進行植物阿拉伯芥的研究;進入研究所更開始帕金森氏症的研究;從小便接觸程式設計,嚴格的邏輯訓練,更是讓他能夠在看似完全不相干的領域中穿梭縱橫。 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凡塵悲歌》( Cello Sonata “Earthly Elegy”)為作曲家2010年的委託創作,由首演此曲的大提琴家劉聖文博士所委託,共有三個樂章: I. Recitative – Andante 宣敘調–行板 II. Lento 緩板 III. Adagietto 稍慢板 首演的巡迴音樂會分別為: 2010年3月19日於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 2010年3月29日於國家演奏廳 2010年5月04日於東海大學音樂系(新館)演奏廳 而此曲與同年創作的鋼琴三重奏《時間之歌》、鋼琴曲《天堂曲調》雖然為各自獨立的三組作品,卻能夠合成八個樂章的複合形式室內樂作品:《時間之歌》。其結構精妙的設計,能夠在獨立與統合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 觀看作曲家的創作手稿,往往能夠讀到經心整理過後的出版樂譜中讀不到的訊息,如:經過塗改的痕跡,或是在譜紙上試寫的過程,都是一般的樂譜中看不到,且彌足珍貴的記號。手稿第三頁雖然僅有短短的兩行,但是仍然是具有巨大的張力與音域變化,也有與第二頁類似的低音長音,但這一次不是最低音C,而是升C,這個長音也預示了這個樂章一個獨特的結尾:一系列的琶音上升,及伴隨著裝飾音的長音。 《凡塵悲歌》整體由一個四個音的動機貫穿,但是又能夠發展出全然不同的情緒與張力的組合。第二樂章為無伴奏大提琴,與第一、第三樂章有鋼琴伴奏截然不同,當中有許多挑戰大提琴演奏技巧的寫法,如:特殊音程的連續雙音、連續泛音及泛音滑音…等。似乎在表達作曲家孤單存在於世間,雖有鴻圖大志卻鬱鬱寡歡,心中充滿糾結的情緒,最後漸漸升高的琶音音型,似乎是一種聲嘶力竭,卻又未曾放棄的心情。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