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海軍總部軍法處看守所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SA_
展品描述
濕漉粘膩的受難歲月 海軍總部軍法處看守所,1949年6月至1954年設立於高雄市左營區,今海軍「鎮海營區」。為一九五○年代海軍白色恐怖事件時,作為臨時性海軍內部羈押判決的單位。1954年,海軍總部遷往臺北,園營區由海軍第一軍區司令部進駐,原看守所亦為海一軍區使用,成為海一軍司令部軍法室看守所。 「左營大路三樓冰茶室」、「鳳山招待所」、「海軍反動先鋒訓練營」、「陸戰集訓隊」(或稱海軍管訓隊)、「海軍總部軍法處看守所」,同為1949年海軍白色恐怖事件時期為拘留遭逮捕的海軍官兵而臨時創設的審訊羈押判刑單位,成立的起因均源於海軍內部的清洗事件。 許多被囚禁於此的受難者最難忘的是監禁環境,牢房四面密不通風,僅有一個碗公大小的孔洞,作為空氣、牢飯、冷水、開水的流通通道,一房四十多人全仰賴於此孔洞,且糞坑位於牢房內,在炎熱的南臺灣,混雜著汗水、排泄物的氣味,是每分每秒的無聲折磨。囚犯們紛紛在牢房發起「裸體散步」,即以裸身不著衣物在牢房內活動,以求在惡劣環境下度日。 海軍白色恐怖案的見證場所之一 海軍總部軍法處看守所的設立,原為1949年至一九五○年代初期的海軍白色恐怖案中內部肅清所設立的拘留審判單位,但僅有少數相關涉案者被關在這裡,因當時海軍案多未經審判,即被秘決或移監至其他感訓單位(如:海軍反共先鋒營等)。而據受難者的證言,當時海軍看守所的「審訊」,只是形式上的兩場開庭過場戲:第一次「開庭」,詢問姓名、籍貫、單位、階職等基本資料;第二次「開庭」,依制式口供或炮製口供,當庭宣判罪名,如此走完軍法程序。許多受難者至今仍不知當年的罪名何來,就這樣被磨耗了數十年的青春歲月。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