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番屯制度的出現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乾隆52年(1787年)爆發清廷入台以來最大的民變-林爽文事件,清廷鑑於曾發生過的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的大規模原住民抗清事件再起,而防止原住民與林爽文勢力結合,乃積極拉攏原住民協助官府平亂,為搜捕在各地逃竄的餘黨,調動北中南各熟番社以及聯絡大武壠、魁儡山一帶的生番社,堪稱最大規模的原住民助剿行動,林爽文最終也由岸里大社緝拿歸案。隨亂事逐漸平息,乾隆帝發覺原住民在平亂上具有重大作用,乃與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福建巡撫徐嗣、欽差大臣福康安討論番屯制的規畫。乾隆53年(1788年)番屯制參照四川屯練方式在台推行,在舊有防禦工事的基礎上,將原本巡守望樓或隘的番丁及鄉勇提升為由各熟番社挑選之健壯番丁來充任屯兵的層次,以往准許隘丁就地耕種作為口糧的辦法,也改由官方統籌分發界外土地給屯丁耕種,而此界外土地稱為養贍埔地,除養贍埔地外官府也會撥番餉予番丁安家,以期各熟番社在協助官府維持治安與抵禦生番的同時能達到自給自足的作用,在番屯制下屯丁整體而言成為僅次於綠營、防軍的軍事力量,為清廷駐防台灣的主要力量。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