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草蓆仔尾V.S草樹仔尾(五)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草蓆仔尾」與「草仔尾」,一字之差,差以千里。Collinson概於夏季來澎調查,海邊有哪些東西吸引他的注意而將此地命名為Mung-綠色之角,較有可能的就是海邊的馬鞍藤或林投、龍舌蘭等濱海植物。日人將此地命名為草仔尾,接近「草蓆仔尾」之名。我們若從濱海植物這角度出發將「草蓆仔尾」改為「草樹仔尾」,兩者臺語發音幾乎雷同,也更能符合澎湖的生態環境,清代以前的澎湖一向就是「有草無木」的自然環境,只有少數林投、龍舌蘭等抗鹽耐旱的矮灌得以存活。1895年日軍於澎湖海邊的照片,其影像中就有雜草與類似龍舌蘭之屬的矮灌存在。<br>其次,草蓆仔尾可拆解為「草蓆仔+尾」;草樹仔尾則可拆解為,「草+樹仔+尾」。尾,乃長條狀之物,例如最負盛名的吉貝沙尾,就是海邊長長的沙洲。草樹仔尾也是沙積所形成的突出角。草蓆仔尾與草樹仔尾若依上述拆解,其意義截然不同。再者,澎湖人泛稱矮灌木為樹仔,例如銀合歡我們俗稱樹仔枝。據此,此地海邊有草、樹仔、長長的沙尾,故名之為「草樹仔尾」似乎比「草蓆仔尾」這與澎湖搭不上邊的「草蓆仔」更符合澎湖的自然環境。<br>許玉河/20180302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