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有記名茶」早期茶葉精製時篩分作業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照片為早期「有記名茶」茶葉精製過程中,以茶葉篩分機篩分茶葉之作業。照片所示為臺灣最常使用的「震動式平篩機」。 一般茶葉精製作業,是在毛茶經葉、梗分離與破碎後,利用篩分機篩分,再以人工或拔梗機去梗。毛茶加壓使之葉、梗分離,也會同時壓碎茶葉,一般而言,茶葉的較嫩的葉肉與嫩梢等品質較佳的部位,在加壓後極易碎裂;老葉及含梗與葉片中肋的維管束組織較不容易壓碎,所以加壓或切葉後,愈細的部分通常品質愈高,但碎到一定細度後,價值即會降低。因此毛茶去梗後,即可用不同網目的篩子來篩分茶葉。 一般茶葉篩分機有四層篩網,最上一層的網目最大,向下依序網目漸小。篩網的選擇,主要視商品的需求,例如由上到下用每英吋(或每台寸) 4、7、9、24目篩來篩分,即可將茶葉依粗細分為四級,其中烏龍茶是7目與9目篩上的茶葉為正品。不過,一般茶葉會經過數次切斷與篩分,才會整齊一致。以往篩網24目篩下的茶葉稱為茶角,價值較低,但在袋茶普遍後,反而成為熱門商品。當年篩分機之型制與作業方式,與現今差異不大。照片提供者:阮素芬翻拍自王連源先生提供之照片。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