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廍後仁愛新村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廍後因位於製糖蔗廍後方,而得名,據村中耆老認為,當時的蔗廍便是蘭陽溪對岸五結鄉茅仔寮的蔗廍。1978年3月行政區域調整,壯圍鄉由17村併為13村,廍後村幅員不變,但因「廍」字未錄於辭典中,為方便記錄變更為東港。1955年(民44) 國民政府宣布大陳島撤退,當年4月依照職業分配將39戶234名以漁業維生的大陳人移居廍後仁愛新村。1981年因在地青壯年移出外地就業,陸續將父母接往同住,也因交通、生活不便仁愛新村逐漸沒落,空屋成群。2016年只剩四戶大陳人居住,另有非大陳人約五戶遷進新村。   相傳漁師爺是漁民捕撈拾獲的神像,於是就在海邊建廟祭祀。原在大陳島五虎山濱海處,可聞濤聲,以「漁廟濤聲」之名列為大陳十景之一的漁師廟,隨著大陳人撤退來台攜帶神像,移居廍後仁愛新村,於當地集資建廟,以供奉原先島上祭拜的漁師爺神像。每年農曆十月十三日「漁師廟」漁師大神誕辰日,此地大陳新村原住戶與散居各地的以從事捕魚的大陳人,都會攜老扶幼地趕回來祭拜。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