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成立於1993年9月24日,起初為當地居民為阻止蘇澳火力發電廠於此設址而成立,位於宜蘭縣新城溪出海口處,面積103.35公頃,是台灣第一個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頒佈的水鳥保護區,也是台灣第三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保護區內地形涵蓋河口沙洲、封閉池塘、海岸潮間帶灘地、海岸保安林、近岸海域等多樣棲地類型,提供台灣東北部遷移性候鳥,尤以雁鴨科為主,每年十月至次年二月候鳥過境時的短暫棲息地,並以在對棲地最低程度干擾的前提下,設置木棧道與賞鳥平台,供鳥類教育研究與觀賞之用。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是以淡水為主、鹹水為輔的感潮型溼地,10月下旬首先出現小水鴨、花嘴鴨、尖尾鴨、琵嘴鴨、白眉鴨,10月中旬鷺科鳥類開始出現,部分候鳥會在休息後繼續往南飛行,11月則有赤頸鴨、赤膀鴨、澤鳧、磯雁等十餘種雁鴨鳥類與鷸科水鳥,其中更有唐白鷺、鳳頭蒼鷹、大冠鷲、紅隼、魚鷹、紅尾伯勞、鉛色水鶇、鴛鴦、巴鴨等珍貴稀有及應該給予保育的物種。保護區內人工栽植木麻黃防風林,溼地旁白芒、五節芒及蘆葦為鳥類提供隱匿休息的絕佳環境。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緊鄰農業區,入夜後雁鴨便會進入農田覓食,讓農民損失慘重,迫使部分農民使用農藥混合稻穀誘殺雁鴨。2009年起政府與無尾港文教促進會承租鄰近保護區的農地,以生態栽培法種植水稻,留作候鳥食物來源。2010年結合中央研究院進行底棲生物調查,並與國立臺灣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以地理資訊系統定位鳥類覓食與棲息區,每月進行鳥口普查。2011年更邀請蘇澳國小及馬賽國小師生及家長共同執行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周邊棲地改善營造計畫,種植筊白筍及水生芋頭,不採收且長期整理,提供候鳥良好的棲地環境,逐步改善農民與水鳥的緊張關係。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