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張火木談金門疏遷台灣的時代因素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關於金門八二三的烽火學子,通常也稱為「流亡學生」或是「寄讀學生」。國際觀察家都認為,八二三砲戰其實是中共要刺探台灣當局的,所以也算兩岸熱戰的延續。對金門民眾來說,在這個八二三砲戰之前也有古寧頭戰役、九三砲戰。尤其是九三砲戰,金門中學的學生也有遷校過。在這個氛圍下,政府進行撤退或疏遷行動,對於金門人並不陌生,可是沒有想到會有整體居民的疏遷,或者全校停課要到台灣流亡來寄讀這件事情。 疏遷行動時,中共停火一週。前面44天的將近四十幾萬砲彈,並沒有把金門或者是中華民國政府打趴,所以當時停火,所以才會有百姓疏遷。學生停課寄讀台灣正值台海衝突的時代背景。 因為當時政府當局也沒把握這場戰爭會打多久,所以疏遷百姓有一點是為了焦土抵抗。不過,當時美國也介入,所以中共就開始思考,是激烈的打,還是和緩的打下去。後來演變成「單打,雙不打」的狀況,所以其實只是用維持顏面的方式,讓這一支砲再繼續打下去,就是疏遷學生的時代背景。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