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張火木談寄讀學生的戰地情懷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戰爭期間要遷移或要讓學生寄讀,應是基於對戰爭不確定性的一個考慮。金門中學在1954年(民國43年),就發生了金門中學三個中學教師,被九三砲戰六千發的砲彈就打死在金城街上。這件事情也讓金門中學從在西邊,在金城的金門中學的校地,直接搬到金門東邊的陳坑的校地。搬遷時每個學生自己要攜帶自己的課桌椅,沿路走大概將近十公里的路,從金城搬遷到金湖鎮的陳坑。所以對八二三的這個烽火遊子來說,他們戰地的生活的適應,其實早就司空見慣。而離開金門後到台灣讀書,這種學習環境的差異的挑戰,對他們日後生涯的發展影響很大。不過,環境挑戰越大,對這群學生日後的發展的機會相對就越大。 八二三寄讀學生算是金門第一代的建設前輩,因為他們歷經古寧頭戰役、大二膽戰役、九三砲戰跟八二三砲戰,他們都全程參與,又加上到台灣流亡的學經歷,所以他們對戰火的體悟也最深刻。因為成長、出生在戰地,成長在戰地,對戰地有一分深刻關懷的感情,有時候在情緒上,也會以國家存亡為己任。 因為經歷過戰火的無情,即便這群學生都已屆古稀,仍會覺得和平的歲月來得不易。再加上他們年輕歲月的時代,遭受到幾次的戰火的衝擊,所以都相當的珍惜每一個發展機會以及兩岸的和平。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