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製糖會社農場
圖片授權聲明 PDM
展品描述
1.《臺灣寫真大觀》編號27之黑白照片,影像內容為臺灣中南部臨山的某一新式糖廠,製糖期間大煙囪不斷冒煙、忙碌的景象,農場甘蔗田內架有運送甘蔗的鐵軌路。依糖廠背後遠山如鋸齒般的特殊山形,推測可能為高雄旗山的旗尾山山脈,此座糖廠則可能為旗尾製糖所(旗山糖廠)。 2.照片右側貼有說明文字:「(27)製糖會社農場 製糖會社農場、工場は中南部到る。所にある昭和五年度に於ける本島內甘蔗植付面積九萬九千五百三十二甲、この生產高百六億二千六十萬五千斤、これに對し新式工場計四十八、この龍力四萬三千九百七十六米噸、總資本額金二億五千三百六十一萬餘圓といふ盛況である。見渡す限り甘蔗畑の海である。苅取られたのを滿載した貨物車は各驛每に輻輳してゐる。遠望に大煙突の聳ゆる會社即ちそれらの原料が持込まれる工場で、製糖期の中南部に活況そのものである。」(譯:製糖會社農場、工廠遍及中南部。在昭和5年臺灣本島種植甘蔗的面積有99532甲,生產量高達106億2060萬5000斤,相關的新式糖廠計有48個,這個龍力的產量為43976噸,總資本額2億5361萬多圓,規模浩大。看見的是一望無限的甘蔗田。收穫的時節,滿載著甘蔗的貨車聚集各車站。遠望聳立著大煙囪的會社,就是運入甘蔗原料的工廠。照片是中南部製糖期間蓬勃的景象。) 3.日本治臺時期,推行「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政策,欲將臺灣當作日本糧食供應地,並靠農林產品輸出賺取外匯,臺灣農業在日治時期所獲得的建設,便是在這樣的動機之下逐步完成的。包括農作物改良、農產產銷制度、農耕技術改良、農作物疾病 防治、化學肥料、農藥推廣、水利建設‥‥等等。臺灣蔗糖自荷蘭時代即是外銷重要作物,在日治以前,製糖的工作都靠舊式的糖廠。舊式糖廠構造簡單,主要分成造糖車和煮糖室兩部份,但製糖率低。到日治時期,則全部消失改由會社經營了。人說:「第一憨,替人選舉運動;第二憨,種甘蔗給會社磅。」日治時期臺灣有四大製糖會社 ,並在各地設立製糖廠、直營農場,不論是自營農場或農民栽種的甘蔗,製糖會社便成為甘蔗唯一去處,形成獨佔,甘蔗收購價格也由會社所壟斷,會社依甘蔗種植面積與品質給蔗農報酬,但處於劣勢的蔗農毫無議價空間與能力,只好傻傻的任憑會社秤重定價。
資料來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