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吳鳳廟
圖片授權聲明 PDM
展品描述
1.《臺灣寫真大觀》編號31之黑白照片,影像內容為嘉義吳鳳廟的建築外觀,為昭和6(1931)年前尚未改建的模樣,仍為單開間單進的形式。 2.照片右側貼有說明文字:「(31)吳鳳廟(臺南州下中埔庄) 吳鳳廟は臺南州嘉義郡中埔庄にある。いふ(う)までもなく身を殺して仁をなしてた一代の義人通事吳鳳を祀つた所である。阿里山蕃に首狩の惡習慣がなくなつたのは吳鳳の義に感激した結果だと傳へられてゐる。曾ては佐久間總督この廟に詣で殺身成仁の匾額を供へ、石塚總督又たこれに詣で廟宇新營を決し、吳鳳の末裔と稱する者を引見したこともある。「殺身成仁」の物語は餘りにも戲曲的だある。數年前歌劇に綴られて公演され非常に好評を博したこともある。」(譯:吳鳳廟位於臺南州嘉義郡中埔庄。不用說當然是祭祀殺身成仁、一代義人通事吳鳳的地方。為感激吳鳳義行的結果,流傳下來的是阿里山原住民再沒有獵人頭的惡習。因此佐久間總督曾經入廟參拜,獻上「殺身成仁」的匾額,石塚英藏總督也參拜過這座廟,做了改建新廟的裁決,並接見宣稱是吳鳳後代子孫的人士。「殺身成仁」的故事也是具有戲劇性的。幾年前編演成歌劇公演,博得好評。) 3.日治時期,吳鳳廟位於臺南州嘉義郡中埔庄,祭祀的是殺身成仁的通事吳鳳。吳鳳生於清康熙38(1699)年,13歲時,吳鳳父親吳珠攜帶妻兒渡臺謀生,來臺後初居諸羅城內前街,再舉家遷徙打貓東下堡番仔潭莊(今嘉義縣竹崎鄉)。吳珠除從事與阿里山原住民往來交易的「番割」外,也成立「吳大振」墾號開墾事業。也因如此,吳鳳熟悉鄒族語言風俗,跟隨父親出入山地,與鄒族諸社建立了良好關係,後繼承父業成為「夥長」(墾首),招佃開墾阿里山一帶番地。同年爆發朱一貴事件,諸羅陷於動亂,阿里山及水沙連各社乘動亂劫掠,原李姓通事被殺,遂由吳鳳接任此職。康熙61(1722)年任通事,至乾隆34(1769)年被殺為止,任期長達48年之久。 傳說吳鳳遏止了阿里山鄒族人出草的惡習,為感念其義行附近漢人居民因而建廟奉祀。吳鳳廟創建於清嘉慶25(1820)年,早期稱為「阿里山忠王祠」,後來才改為吳鳳廟。
資料來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