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水牛耕田
圖片授權聲明 PDM
展品描述
1.《臺灣寫真大觀》編號104之黑白照片,影像內容為位於臺北郊外,稻米收割後,農人正運用水牛拉犁,進行整地的景象。 2.照片左側貼有說明文字:「(104)水牛の水田耕耘(臺北郊外) 臺灣の水田は平均して表土が一二糎で、是は在來の犂では其れより深く耕耘が出來ない為である。今は內地式深耕犂が獎勵されて居る。整地の仕方は農具が違ふだけで大體似て居る。先づ犂二三回耡き返し水を引き。刈耙(馬鍬)で地均をする。其上を蓋筒(丸大を橫にしたもの)を手耙に連絡して一層よく地均らしをする。唯水牛に手耙を牽かせて如何にも悠然たるのが本島の特色である。」(譯:臺灣的水田,一般是使用表土層的1、2糎,這是因為原來的犁無法耕耘得很深。現在鼓勵使用日本內地式的深耕犁。整地的方法只是農具不同,大體上相似。首先,犁田來回二、三次再引水入田。再使用刈耙整地。在上面將蓋筒(又圓又大、橫放的東西)與手耙連接一起,進行整地。只有水牛拉著手耙,悠閒的模樣,是臺灣本島的特色。) 3.一般說來,在臺灣農村的水田耕耘是以水牛為主,而拉載貨物則以黃牛為多,原因在於黃牛的腳蹄根本無法在水田中行走之故。水牛所拉之犁的犁刀,則可以依照所欲種植農作物的種類而進行不同深度的調整。基本上,一塊田地在經過約二至三次的充分犁田後,接著會引水淹田,再來才會進入「整地」的階段。所謂「整地」,通常是由水牛拉著「割耙」,而農夫則站立其上,並視田地狀況,一面以雙腳調整「割耙」的平衡,另一方面則以雙手及口令來控制水牛的前進或轉彎。工作期間,農夫與水牛的互動,往往須要不斷經驗的累積才能完成。
資料來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