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舊主普壇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舊主普壇」,為雞籠中元祭主普壇歷程中,於1929年(昭和4年)完成的永久性固定建築,壇址座落在今仁愛區忠四路上(昔日高砂公園內);稱其為「舊」,是為了與1974年(民國63年)新建的主普壇作區分。壇為八角形,全部鐵筋、鐵骨混凝土築成,外觀為3層,總高51尺,直徑45尺;在日治時期,平時作為音樂堂,中元普度時,則作為主普壇。     主普壇的搭建緣由,乃自漳泉械鬥後,主張以「賽陣頭」替代以往的「打破頭」,由血緣作為基礎的姓氏(氏族)輪值,負責每年雞籠中元祭的普度工作;而主普壇的設計、搭建,在中元祭裡並不屬於競賽項目,卻是能獨自呈現宗親實力的重要表徵。     主普壇,早期皆採用木材臨時搭建,設立在新店街、或者草店尾街,並無固定地點;然而每一年臨時搭建、事後拆除的成本,耗費甚劇。至1926年(大正15年/昭和元年),首度有人主張在高砂公園內,建築固定主普壇。     1928年(昭和3年),由基隆士紳許梓桑、顏國年、潘榮春3人連署,向基隆市役所提出請願書,要求當局將「舊主普壇」列入該年度的建設計畫中。當局贊同,其建築設計,大多參考當時主普11姓的意見,由市役所土木人才繕製圖面,最後經過總督府井手氏技師定稿。     1929年(昭和4年)6月,「舊主普壇」的基礎工事已完成。之後,首次使用此建築物的輪值主普何藍韓姓,將重心置於主普壇的外觀上,除裝飾美麗外,尚在壇上陳列骨董、其它玩物;壇中設置電燈800餘盞,點火後,照耀如晝,壯觀異常。當時每晚到場參觀者,約近萬人。     二戰期間,基隆市區遭地毯式轟炸,而高砂公園內的「舊主普壇」,也受戰火毀損,不復舊觀。1956年(民國45年),「基隆市主普壇修建委員會」成立,聯合籌措經費,重新修建「舊主普壇」,將日治時期的鐵筋、鐵骨混凝土,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觀仍為主壇3層。     每年輪值主普各姓,人們習慣在主壇兩旁,搭建臨時副壇2座,以增外觀壯麗。1966年(民國55年),聯姓會中的柯蔡姓首次輪值主普時,更將主普壇的主壇部分,增建至4層樓高,兩邊副壇,則增至3層樓高,卯足全心,盡力表現。     1963年(民國52年),基隆市民陳情,「舊主普壇」位於交通要道,每年中元祭典期間,形成阻塞,所以市府決定選擇在中正公園頂,另行建築1座新的主普壇,並於1974年(民國63年)完工。當年位於高砂公園內的「舊主普壇」,廢棄不用,至1993年(民國82年)正式拆除,改建為12層的商業大樓,其中第11、12層所有權,歸屬「主普壇管理委員會」。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