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高砂公園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高砂公園」,設置於1900年(明治33年),地點在今仁愛區孝一路、孝四路、忠三路、西定河所環繞的區塊,由基隆街當地人倡設而成,並由當時的辨務署長七里恭三郎題名;其設置原因,乃為了慶祝皇太子(即後來的大正天皇)成婚。     然而,設置後因為經費問題,未能持續整頓,遂漸荒廢;1906年(明治39年),基隆士紳許梓桑出面,主張重新整理公園,提供大眾利用;1912年(明治45年/大正元年),政府決定將次年度地方預算經費中的14,000餘圓,用來補助「高砂公園」的整修工程,被列為基隆市區改正的三大重要工程其一     「高砂公園」,於1913年(大正2年)12月6日舉行開園儀式。公園整修後,其實際面積約 4,500 坪,北、西2面小丘聳起,可眺望基隆市街、基隆港,而公園背後是虎仔山、獅球嶺;公園內,規劃有廣場、綠樹、人工池塘、瀑布裝置、花壇、花隧道等,成為基隆絕佳的休閒勝地。     公園內的遊客,川流不息,各種性質的活動舉辦於此:樂團、戲班、演講、宴會、閱兵、影片放映、運動會(後來設有網球場、棒球場等運動設施)、政治活動……「高砂公園」,常成為小朋友寫生最佳場所之一,也是市民拍照留念的最佳地點。由於此地為基隆難得的大型空地,因而多種公共設施,往往優先考慮利用該地。     許多攤商,也在「高砂公園」內營生。1936年(昭和11年)7月,臺灣人賣擔者已有200餘擔,儼然一夜市規模;為將公園還原為市民休閒空間,市役所、警察署、同風會等單位合作,下令各賣擔者自行遷移,不許在園內開夜市;而政府因應賣擔者的陳情聲浪,在公園近鐵道邊的新聲館一帶,建築攤商街,1937年(昭和12年)4月完成工程,提供賣擔者經營。     戰後,經歷過轟炸的基隆,被炸毀後的瓦礫,皆運至「高砂公園」堆放;而各地難民湧入,據地違建,公園不復舊貌。     1950 年(民國39年)3月、5月,各有1場火災吞噬此地的違建,市政府就乘機規劃重建,成為日後基隆市委託行的集中地(即今公園底);另一倖免的小丘,仍有違建,市政府以有礙整體市容之虞,於1975年(民國64年)7月鑿除小山、整地,新建忠孝綜合商業大樓。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