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臺北市老松國校試辦供應學童營養午餐
圖片授權聲明 _OGDL_
展品描述
這批相片由台灣新生報記者於1967年5月22日拍攝,主題為臺北市老松國校試辦供應學童營養午餐,採行自由志願方式參加,提供養生奶及營養麵包等餐點。 自清代以來,臺灣已是重要的產米區,臺灣人長期以來也以米飯做為主食。1949年外省人遷臺後,將中國北方以小麥(饅頭、麵等)為主的飲食文化帶入臺灣。1954年美國通過俗稱「408公法」的農業貿易發展與協助法案,允許外國政府透過美援管道,用當地貨幣購買美國剩餘農產品,臺灣開始引進美援麵粉。當時國際小麥價格只有稻米的一半,政府若能鼓勵國人多吃麵食,就能降低國內米食消費,出口稻米以賺取外匯。因此 1959 年政府發起「麵食推廣運動」,除了宣導麵食製作、提倡小麥的營養價值等觀念外,營養午餐計畫也是推廣運動的一環,改善學童營養,培養國民吃麵食的習慣。 1967年臺北市老松、日新與西門等6所國民學校曾對參加營養午餐的學童進行調查,79.4% 認為養生奶好喝、96.2%覺得有營養午餐很方便,此項結果成為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改善營養午餐供應辦法的重要參考。照片中學童手拿的養生奶來自奶粉,麵包來自小麥麵粉,學校配合政府政策推廣麵食,達成正面宣傳效果,促成臺灣人飲食習慣從米食為主,轉變成「米麵共食」的新飲食文化。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