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基隆市街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基隆市街」照片,由日治時期人所拍攝。畫面中,基隆港內有數艘船舶行駛;而港灣週遭,西洋風格建築、傳統屋舍林立,顯示此地有賴港埠優勢、靠海經濟,已經具備相對成熟的都市機能。     清廷治臺之後,北臺灣逐漸開發。基隆地區至1723年(雍正元年),始有漳州人由八里金、經金包里,移居於基隆牛稠港虎仔山腳,從事漁撈。後來,市街逐漸擴延,而陸續有新店街、石牌街、新興街、草店尾等街名的出現,這些市街皆位於基隆港灣底處,舊稱大基隆,現屬仁愛區。1910年(明治43年),市街屋節比鱗次,當時基隆市街已約有15,000人之譜。     日治時期,由於傳統市街的擁擠與污穢,除了容易爆發傳染病之外,更不利於基隆現代港市的發展,因此隨著築港工程,同時實施基隆市區改正計畫。基隆市區改正,除了採取棋盤式街道劃設之外,對於街道的寬度,也有規定。     日治時期的築港工程,將小基隆山、鼻仔頭、鱟母島之間的海域填爲新生地,這一新生地,成爲日本人的商業區、住宅區。1931年(昭和6年),原哨船頭街改稱日新町、義重町。戰後,日新町改稱港通里,義重町則分德義里、正義里、信義里、義重里。     日治時期的基隆市區街道規劃,使傳統擁擠的市街,變成棋盤式地井然有序,此市街格局,至今未變。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