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聖經公會出版之新舊約聖經
圖片授權聲明
展品描述
陳蕭菊松1930年出生於左鎮岡仔林基督化家庭,平埔族。日本時代受中學校教育,學校畢業後擔任護士,婚後放棄工作,專心持家。直至70年代末期,重新進入職場,投入委託行的工作,往來日本臺灣之間,做女性衣飾、皮件的生意,而於90年代末期,隨著百貨公司林立,跨國商品買賣方便,委託行的生意便宣告結束。
此次陳蕭女士所捐物件,包含一本聖經與三張名片。
全本羅馬字(白話字)聖經, 黑色外皮,聖經公會1969年版本,便是巴克禮牧師所翻譯的版本(巴克禮1916年翻譯聖經《Sin-iok》新約及1933年完成《Kū-iok》舊約)。
)。為陳蕭女士70年代末期起開始使用,花布書衣則是教會友人縫製的禮物。
對於跨越過日本時代的人們,日常使用殖民母國的日語,家中則是使用台語,而戰後則因政府規定使用普通話(中文),我們可以從陳蕭女士的聖經當中看出三種語言的並存。無論是主日牧師講道的信息重點、或者主日學的註解筆記,都可以看到這三種語言的混雜軌跡。而三張名片,分別是陳蕭菊松女士個人名片,以及日本商店的入店證明。
羅馬字於1860年代傳入台灣。羅馬字是教會通訊、報紙、聖經、聖詩,及學校教育極佳的工具,傳播迅速影響力大,1880年代在台灣曾擁有數十萬的讀者人口。但在殖民統治下一再受到壓迫。日治時期總督府廢止了教會學校裡的禮拜與聖經課、禁止使用母語;1931年後,更進一步強制說日語,禁止使用羅馬字聖經;1942年強迫《台灣教會公報》停刊。戰後政府於1946年成立「國語推行委員會」, 1956~1987年間學校禁止台灣母語,1955年起,甚至禁止教會使用羅馬字。
1957年教育廳通令各縣市取締白話字(羅馬字)聖經,禁止以台灣母語傳教。 1969年禁止《台灣教會公報》以羅馬字印行。地方教會的聖經、聖詩陸續遭到沒收。1974年和平鄉 Tayal(泰雅族) 博愛教會禮拜中,警察進入教堂強行帶走 Tayal 語聖經及聖詩。1975年一月警備總部進入聖經公會,沒收新譯的台語羅馬字聖經2千2百本;世界聖經公會專程為此來台拜會,駐美大使沈昌煥亦不堪國際譴責與壓力,回國報告此事之嚴重性,國民黨政府才退還其中之6百本。當時教會公報社的羅馬字聖經及字典亦全遭沒收,1978年底鄭兒玉牧師暗中印發羅馬字聖經2千本。
1984年教育部函請內政部禁止山地教會使用羅馬字傳教,並禁止母語文字的書刊、聖經等。羅馬字聖經遭受最嚴厲的查禁並非於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而是到70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之後,直至80年代晚期才逐漸放寬。
附屬物:書籤1張
資料來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