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專賣業績與其未來
圖片授權聲明
展品描述
這篇文獻出自《臺灣酒專賣史》,由總督府專賣局出版,是1941年以前關於台灣啤酒產業發展最權威性的官方記載。
啤酒專賣實施初期,因是在啤酒需求高峰期過了一半之後才開始,加上民間有大量專賣實施前之前期剩餘商品,所以前3年度的專賣成績不如預期。不過在實施啤酒專賣後,不僅讓啤酒品質得以統一,應對市場的需求也能彈性處理,這兩者讓酒類專賣制度更加完善。
高砂麥酒會社在與販賣會社締結協約為止的1924年到1930年這段時間,在台北、基隆、台中、嘉義、高雄各地設立直營的酒館,在新竹以及台南,則設立特殊的酒館,將啤酒做為普遍的飲料向社會大眾推廣。且能夠將真正的生啤酒裝瓶販售,可說是一件本島才有的特殊事情。啤酒專賣制度加上冷藏運送更加完備後,不僅更增加生啤酒的需求量,甚至可以搶奪過去冷啤酒的市場。
因考量到高砂麥酒會社的營運狀況,目前酒類專賣僅限於啤酒販售的部份,預計未來會將啤酒生產的部份也納入專賣。雖然當局有這樣的計畫,但剛好1937年時進入了盧溝橋事變下的戰時財政經濟,生產專賣案也已經出現飽和狀態。
本文提供我們日治時期台灣啤酒專賣實施的成效。例如:對啤酒的品質與需求量,甚至是對高砂麥酒會社的營運狀況是有正面影響的。對當局而言,啤酒販售專賣只是一個過渡性的手段,最終是要求得販售與生產皆專賣的完整制度。不過台灣飲用啤酒習慣的起步甚晩、高砂麥酒會社初期的營運狀況等因素,使得啤酒開始納入酒類專賣的時間點已是1933年,不久之後便進入戰爭期,經濟財政等相關事項的急迫性便高於啤酒專賣,使得生產專賣案因此而有所停頓。日治時期台灣的啤酒專賣制度的整備與實施過程可說是相當波折。
關鍵字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