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清治時期的基隆市街〉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清治時期的基隆市街〉,創作時間1885年(光緒11年),創作地點為基隆港邊市街。圖稿中,中式的屋簷下,街道、商家人聲鼎沸,大燈籠懸掛在街市通透的門面內,立柱間開闊的格局規劃,也讓行人、商品更容易流通。街底的大圓窗花,古色古香。     回顧早期雞籠(今基隆)市街的發展歷史,依照翁佳音的論著推測,遠在17世紀之間,就已經有漢人在今崁仔頂一帶居住。但是,目前所確知基隆開發史最早的文獻記載是:1723年(雍正元年)漳州人由淡水八里坌遷居牛稠港虎仔山腳,築魚寮、以漁撈為生。然後逐漸有住戶移居基隆港南岸地帶,並在此發展為市街。     而清治末期的基隆街市,已形成相當規模的聚落,其商、貿、漁、農產業皆發達;當時的市街多達15條,其中以暗街、新興街、福德街、草店尾街、石牌街、崁仔頂街、鼻仔頭街、哨船頭街最熱鬧,而且各條街各有其產業特色。     如暗街以鮮魚、蔬菜販售為主;福德街銷售布匹、乾果、糶售米穀;新興街、草店尾街則銷售一般生活日用品為主;石牌街則在很早以前,即有外地人居住並經營茶葉銷售及餐飲店;又以商貿景況而言,在此8條街區中以暗街至媽祖宮口街之間的商貿,最為繁華。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