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檢索
-
277北港高中座標紀念碑緣由此紀念碑立於民國72年(1983),由擔任北港高中家長會長二十餘年的地方仕紳陳家湖先生捐建。北港高中座標不僅是一座校園建築,更是一座充滿人文情懷的紀念碑,它見證了陳家湖先生對北港高中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以及他對愛子的深切懷念;同時,也體現了北港高中弘道的教育理念,以及學校和地方人士之間的深厚情誼。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4/12/25
-
237北港高中最古老的建築--文武合一碑「文武合一碑」建造迄今已逾六十年歷史,是北港高中校園目前所見年代最古老的建物,它不僅作為北港高中歷史和精神的象徵,更體現了特定時代的教育理念和社會價值觀。碑文所傳達的「術德兼修」、「文武合一」等思想,在今日仍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鼓勵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4/12/26
-
282緬懷北港高中良師左繩武老師清代湘軍名將左宗棠後裔左繩武老師於民國五○年代擔任北港高中教師,不僅不僅承襲了家族的忠勇愛國精神,更將其化為對教育的熱忱和對學生的關愛。他在北港高中任教期間,不僅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更以身作則,展現了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他默默資助貧困學生秘而不宣長達五年之久,直到被校長發現才為人所知,其善心義舉為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其高尚品德值得後人永遠緬懷,成為北港高中校史上的一段佳話。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4/12/26
-
244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之清代「天旌節孝」匾額國立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保存一面清同治年間皇帝御賜「天旌節孝」匾額,是由笨港前清儒士蔡汝鐸後代捐贈。「天旌節孝」匾是經由皇帝核准表揚節孝事蹟所賜匾額,中央原嵌有皇帝之璽已經剝落遺失。北港清代老八街之一「褒仔新街」名稱由來之一即是同治年間,因蔡姓家族有媳被封為節婦,故名褒仔新街,現名「褒新街」。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4/12/27
-
194北港高中校友黃水水捐贈朝天宮之笨港奉憲定案留存車路碑初探本物件為笨港康熙55年(1716)奉憲定案留存車路碑,日治時期由北港高中校友黃水水先祖發現,黃水水捐予北港朝天宮文物館典藏,材質為花崗岩。碑身為長條柱狀,碑面銘刻「奉憲定案留存車路」等八字以及年款「康熙五十五年八月日公立」。屬於清代台灣的示諭碑,係官府給立嚴禁佔用公有地以維持淨空,用以公告說明該土地路已被列為道路,不能興建房屋或佔用,特地立碑公告讓民眾了解。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4/12/27
-
235北港高中1960年代軍訓課程之刺槍術1960年代台灣的高中男學生的軍訓課程戶外軍事訓練上課時數比今日多出許多,包括刺槍術、戰備行軍、射擊訓練、化學戰劑防護等。展現了當時台灣戒嚴時期,全民皆兵的社會氛圍與高中教育中融入軍事訓練的特色。隨著時代的變遷,軍訓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透過早期的老照片,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過去的教育體系和社會環境。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4/12/29
-
328北港高中校史室之傑出校友鄭豐喜先生塑像文物北港高中校史室典藏之傑出校友鄭豐喜先生塑像立於民國67年,鄭豐喜自幼殘疾,飽受貧困與磨難,憑藉堅毅的意志克服逆境,最終考上國立大學並成為教師。他積極的人生故事感動社會,獲選為十大傑出青年,並在逝世後由遺孀設立基金會,持續為身心障礙者服務。其事蹟寫成自傳《汪洋中的一條船》。鄭豐喜先生以自身經歷證明了即使身處逆境,只要擁有堅定的信念和永不放棄的精神,就能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實現人生價值。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4/12/30
-
232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典藏之蘭記書局千字文傳統啟蒙教材,以識字、習字、倫理為主,館藏主要有兩類:一類為字書,即所謂的「小學」教材,專為兒童的識字教育而編寫。《千字文》是自唐代以後兒童必備的讀本。以後的各種《字書》皆屬此類。另一類是格言,為治家立身之言,用以垂訓子孫,如、《神童詩》、《增廣賢文》等。此外,詩選亦頗為流行,如《千家詩》。蒙學中使用廣泛的四種教材,便是合稱「三、百、千、千」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4/12/30
-
445北港高中學生早期軍訓制服與畢業旅行台灣戒嚴時期高中學生的軍訓制服反映了當時政府透過軍事訓練塑造學生愛國意識和服從精神的教育政策,從民國20年代延續至民國70年代解嚴。照片佐證了北港高中學生在畢業旅行等場合也必須穿著軍訓服,展現出戒嚴時期國家對學生服儀的嚴格管控。軍訓服作為一個時代的符號,見證了早期愛國主義與國民精神教育對學生的影響,這些文物現由校友捐贈保存於校史室。從軍訓服的演變可以看出台灣社會從威權統治到民主轉型的過程。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4/12/31
-
260北港高中傑出校友陳哲正典藏之台灣唯一清代石敢當橋碑乾隆24年(1759),泉州安溪人陳順直渡海來台,於笨港南郊菜園農耕,並建立南壇講道。乾隆56年(1791)改名「水月庵」。寺內保存一方石敢當橋石碑,是台灣已發現唯一鐫刻「石敢當橋」四個字的石敢當,彌足珍貴,石材是花崗岩,由於年代久遠石面風化脫落,使鐫刻文字模糊但不難看出。這塊石敢當有三百餘年歷史,除作為防範水患之用途,亦可見證清初笨港繁華船車輻輳。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1/01
-
219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典藏之北港家政女學校紀念瓷碗已廢校的日治時期北港家政女學校曾製作紀念瓷碗,作為學校贈送畢業生的紀念品,正面印有「北港家政女」字樣,背面印有「肥」字,產自日本九州佐賀縣有田窯,屬於有田燒,為日本代表性陶瓷,此碗由北港國中退休教師捐贈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可能是目前已知僅存的北港家政女學校遺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北港家政女學校紀念瓷碗不僅是學校歷史的見證,也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1/02
-
206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茄苳入石柳之几桌牙子牙子是傳統家具的立木與橫木的交角處採用的類似建築中插角的木構件,具有極其豐富多彩的裝飾功能。茄苳入石榴亦稱「異木鑲嵌」,係指在深色茄苳木底板上,嵌以淺色石柳木雕成之裝飾,形成視覺強烈對比,來凸顯紋飾主題。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