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檢索
-
73
打造微型藝術老街:新莊傳統唸謠採擷轉譯計畫本展以新莊耆老蔡尊乾校長的口述記憶與歌謠筆記為核心,透過重新整理其手稿、訪談與歌謠文本,重現新莊逐漸消失的口傳文化。團隊在田野調查中,亦走訪慈祐宮、武聖廟、廣福宮等廟街周邊廟宇,尋找與歌謠相關的歷史線索,對照地方祭典、產業與生活記憶,使歌謠的文化脈絡更加完整。展覽以「聽得見的新莊」為主題,呈現蔡校長珍貴文稿與重新編曲後的歌謠作品,讓觀眾在聲音與文本中看見新莊的歷史層次。胡朝欽 2025/11/25 -
17
北漂足跡-都會原住民勞動移動生命史我們期待能夠記錄都市原住民族的北漂足跡,開展「勞動遷移生命史」之田野調查訪談,進入基隆七堵百福社區、基隆七堵長安社區訪談地方耆老,側寫耆老北漂生命故事,紀錄家庭、個人與勞動之間的關係與微觀遷移史,並整合過去訪談內容進行公開展出,使原住民族的遷移過程與勞動歷程能夠得以傳承與紀錄。財團法人春風文教基金會 2025/11/24 -
38
新竹-兵營。三廠清領時期竹塹城外第一個聚落是客雅大庄(現為新竹市北區中雅里、西雅里、客雅里、育英里),曾匯集地靈人傑,有著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經歷日據時代、台灣光復、國民政府遷台,國軍部隊接收日遺軍事設施及房舍,為安置軍人及軍眷管理,成立前空軍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村(俗稱兵營與三廠),大陸各省軍民在此落地生根,歷經多年後,老眷村面臨都市更新、人口遷移及行政區劃分等因素而迅速消失,本展紀錄眷一代遷徙故事。鄔滬生/鄔心怡 2025/11/24 -
410
113年度新北市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漫遊泰山文化風華之旅培訓導覽技巧課程、培訓泰山文史生態知識課程兩門課程進行間將全程錄影,並彙整相關的教案資料,以此建立導覽解說的影像紀錄,亦可做成數位教材。並將頂泰山巖、明志書院、楓樹河濱公園、下泰山巖等成果上傳至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2.0,以作為社區營造之基礎資料。新北市泰山區公所、明志科技大學 2025/11/21 -
501
中興莊 - 1959 年第二次建造(三/五)中興新村、軍眷醫院、育樂幼稚園與民生托兒所,共同構成一個整合性的建築群體,彼此相互連結,形成功能齊全的生活與照護空間程瑞祥 2025/11/17 -
83
從潮水到山風:東海岸染藝記事團隊透過收錄頭城鎮玩染工坊、鳳林鎮花手巾植物染工坊及豐濱鄉復興部落的植物染手藝,讓大家認識藍染及植物染在地方如何發展。宜蘭縣及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 2025/11/15 -
96
聚.藏「聚」象徵社群與族人的凝聚,代表地方文化的匯集與共創。「藏」則代表文化的珍藏與傳承,象徵過去的記憶如何被保存,並延續至未來,如同家族與社群共同守護的文化寶藏。本展覽將透過地方社群的文化推廣成果與族人家中文物的故事,呈現臺中原住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生命力。我們將聚焦於地方文化的串連、個人記憶的收藏、文化知識的保存實踐,並展望未來文化發展的可能性,讓族人與觀眾共同參與這場文化的延續行動。臺中市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臺中原文館)/南島國際有限公司 2025/11/15 -
103
織.續一梭一線,編織出歷史與未來。 聚焦大安溪沿線泰雅部落耆老的記憶與技藝,從傳統地織機、苧麻纖維到天然染料,延伸至現代時尚與文創設計,呈現泰雅編織文化在當代語境中的再生與蛻變。 本次於纖維館展出的泰雅族傳統地織機,正是由年輕世代參與策展、實作與再現的成果,展現出世代交會的珍貴意義。與本次原文館展覽相互呼應,皆聚焦於泰雅族群,透過不同視角呈現編織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臺中市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臺中原文館)/南島國際有限公司 2025/11/15 -
304
臺灣報紙上的孫中山(下)國立國父紀念館展覽企劃組 2025/11/12 -
316
臺灣報紙上的孫中山(上)國立國父紀念館展覽企劃組 2025/11/12 -
146
《Di Rumah 來我們家吃飯吧──新住民料理食譜故事集》《Di Rumah》在印尼語中意為「在家裡」,這個展覽以「家」與「餐桌」為核心,透過料理食譜與生命故事,邀請觀眾走進新住民媽媽們的生活現場。從紅酒麵線、鴨肉粥到印尼辣椒醬,每一道料理都不只是食物,更是遷移背後的思念與故事。Di Rumah 琉媽抵家 2025/11/12 -
468
中興莊 - 1959 年第二次建造(二/五)1959 年第二次建造(二)策展人:程瑞祥 202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