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檢索
-
24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早期竹編魚籠本物件為竹編魚籠主體,呈現水壺狀,編織方式為條紋交叉編織縛紮而成,下方為方型底座,可平置於地面上,中間較寬,物件上方有一大圓型開口。魚簍為放置漁獲的器具,在捕撈魚蝦、青蛙或是釣魚時使用,籠頸處綁上細繩可繫在捕魚人的腰間隨身攜帶,籠口的設計較小且高,有一倒刺狀的蓋子,以避免漁獲入籠後從入口處跳出。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1/05
-
23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日治時期皮製方形小學書包台灣學生開始有使用書包的經驗,是日治時期隨著近代學校的設立而逐漸形成。書包與學生制服一樣,是學生身份識別的工具,書包裡可以放置符合殖民者教育理念的教科書,同時也能放入學生個人的物品,可能是日記,也可能是不被殖民者認同的漢文化刊物,所以在那有限的空間裡,交織著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範疇,既是傳遞新知識的工具,也是思想交流的橋樑。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1/05
-
21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石秤錘本文物為石秤錘,由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長蔡吉宗老師提供。石秤乃用圓形石頭雕製成錘狀,一體成型,錘頂為扁平狀,鑿有一個圓孔可綁繩子。傳統物品買賣使用「秤」來稱重量;日治以前的秤錘以石製成,大小依斤量不同而定。秤錘等對生意人來說有「公道」的意思,擺在家裡,象徵「稱心如意」。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1/06
-
26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土黏香布袋戲偶頭戲偶俗稱尫仔,由偶頭、偶身、手、腳、服飾、裝飾等組成,偶頭多以木刻、紙糊等材質製做出形貌,外觀再上漆或彩繪。台灣早期戲班使用的偶頭大多從泉州進口。土黏香布袋戲偶為台灣特有工藝,開始出現於1920年代,當時應用製線香材料(木屑粉與楠樹皮粉)壓模製成各類仿木雕偶頭或童玩,但初期材質脆不易運輸,銷量相對少。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1/06
-
51時代縮影從一個小家庭的變化,窺探台灣屏東的生活變遷黃雯暄、胡恩綺 2025/01/08
-
21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警世性文物:日治時期台灣步兵第一聯隊軍杯二戰相關史蹟與文物長期被忽略,我們的社會似乎缺乏勇氣去面對暗黑的歷史,負面文化遺產值得保護,是為了保留背後的歷史,人類透過歷史而學習,文化沒有正負之分,負面字眼最主要是這段文化歷史曾經是悲慟的記憶,所保留下來的是具有警世作用的空間與文物,見證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帝國軍國主義殖民亞洲的歷史。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1/06
-
46西方劇目歷史西方戲劇的曙光,普遍認為是古希臘悲劇,而古希臘悲劇則是源於古希臘雅典城邦,在公元前5世紀,在神戴歐尼修斯的慶祝典禮上,舉行過戲劇比賽。在祭典中,人們扮演戴歐尼修斯,唱「戴神頌」,跳「羊人舞」(羊是代表戴歐尼修斯的動物)。古希臘悲劇都是詩劇,嚴謹古雅、莊重大氣。表演時有歌隊伴唱,史實表明歌隊先於演員存在。關於這個起源,也可以參考德國哲學家尼采的早期哲學著作《悲劇的誕生》。林安.陳裴琪.李苡熏.蘇筠涵.沈家禾.蘇子淇.周毓欣 2025/01/07
-
141TNT時代少年團藝人成名史第八組 2025/01/08
-
26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日治時期鹽酸甕日治後期太平洋戰爭期間,因工業化對化學原料鹽酸的大量需求,使得陶製鹽酸甕的生產蓬勃起來。鹽酸在工業上它是焊接時的金屬表面清潔藥水,俗稱焊錫藥水,鹽酸和硫酸都是印染上的酸助劑、酸洗劑、中和鹼劑或發生顯色劑的兩種主要無機酸,也是製造聚氯乙烯(PVC)塑膠的原料,甚至用來清洗廁所。鹽酸甕幾乎在苗栗地區生產,當時與酒甕、陶管、耐火磚等工業陶瓷和碗盤、花盆等同受重視。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1/07
-
22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日治時期《時局防空必攜》手冊本物件是台灣總督府台灣國防義會防空部發行的《時局防空必攜》書籍,由北港高中教師捐贈。為因應盟軍空襲台灣,總督府及台灣國防義會防空部所特別編製的防空教育手冊。本件文物封面方形邊框內橫書「時局防空必攜」、「昭和十八年」、「台灣總督府」、「臺灣國防義會防空部發行」等字,外觀保存良好。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1/07
-
19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紀元二千六百年祝典記念章日本第一代天皇於西元前660年登基,是為神武天皇。所以昭和天皇於昭和15年(1940)11月10日舉行皇道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式典,而不是採用西元紀年。1940年中日戰爭進入僵持階段,日本因侵略中國的行徑遭到國際社會抵制從而被迫放棄舉辦第十二屆奧運會,日本國民也因大量的徵兵和物資配給制度匱乏沉悶,日本政府為了掩蓋其在國內產生的不良影響,並炫耀武威以鼓舞國民士氣而大肆舉辦了這一祝典典禮。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1/08
-
20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北港橋車輛通行費繳費證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財政並不寬裕,又須展開許多大型交通建設,因此皆以美援貸款或向國內銀行貸款的方式籌湊財源,以利工程順利進行。待工程完工後,設立收費站向過橋車輛徵收工程收益費,其中,第一個實施過橋收費的就是西螺大橋;北港大橋則於民國56年(1967)竣工通車後開徵車輛通行費。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