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檢索
-
241
我們從記憶的產地紮營,滿載歸來「我們在記憶的產地紮營」經一年的巡迴,到訪過臺東都蘭、彰化溪州、桃園大溪後,滿載動人的故事回到計畫主辦單位的所在地臺南,獻上計畫內最後一次展示,搭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慶活動「寶島大廟埕」,在秋冬迭替之際的10月26、27兩日,再次搭起帳棚與民眾相見。定藝文化工作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5/09/25 -
217
桃城尋跡國家文化記憶庫在「112-113年社群經營計畫」中特別以舊稱桃城的嘉義為教案開發試行的場域,與嘉義市兩所高中職學校教師合作,歷時一年研討、編撰出《讓地方記憶引路:國家文化記憶庫教學應用案例手冊》,關於教案開發之始末介紹,可參考〈走出課堂教室的時光旅行:記國家文化記憶庫教學應用案例手冊之成冊〉一文。在該文中未及詳述細節,有一部分是關於開發團隊研討帶領學生進行嘉義走讀的歷程。定藝文化工作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5/09/25 -
173
邁開步伐走著聽如果我們用閉上雙眼,只用雙耳聆聽這片土地的故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嗎?定藝文化工作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5/09/25 -
398
當她們與神同步大溪當地的社頭樂豳社有一尊神將「關鳳」,在2003年時登場,不僅是大溪第一尊女性神將,更是第一尊完全由女性擔任神將腳的神將,象徵著女性參與的里程碑。定藝文化工作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5/09/25 -
184
帶著展覽的一趟游牧「我們在記憶的產地紮營」是以搭建大型帳篷的方式將地方文化主題呈現出來,結合地方上舉辦的活動,讓出門遊玩的民眾有機會對地方有更深度的認識。定藝文化工作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5/09/25 -
610
憶時映畫一場放映座談會,透過三位導演不同的視角,呈現三個來自不同地方的文化記憶。定藝文化工作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5/09/25 -
189
以學為名的群師聚匯國家文化記憶庫2024年八月的暑假期間舉辦了一場兩天一夜的教學工作坊研習營,邀請各界教師來到嘉義,一起交流不同領域的教學經驗。定藝文化工作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5/09/25 -
47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日治時期野菜配給原符本件文物為日治時期野菜配給原符,由北港高中教師捐贈;本物件印有「台北市綠町第二分區第一奉公班」、「世代主氏名蔡明志 配給所」、「昭和十九年十月一日發行」。世帶主為日治時期之戶籍用語,是指以共同生活之寄籍戶長。成立於1941年之皇民奉公會在各市郡設支會,下設各區會,下再設以十戶為單位的奉公班,基層的奉公班負責指導、統制、配給生活必須品。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9/25 -
43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綠釉花磚本件文物為綠釉花磚,又稱琉璃花磚,由北港高中教師捐贈。臺灣的綠釉花磚清代由閩粵引進,日治時期開始少量燒製,戰後開始大量燒製,圖案及作法皆相同,花磚表面上綠釉,採低溫燒製,長寬約一尺,通常位於壁體高處,作為透氣窗使用,作為窗使用時稱為花窗。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9/25 -
46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台灣合會儲蓄公司儲蓄證書本件文物為早期台灣合會儲蓄公司儲蓄證書,由北港高中教師捐贈;封面印有伍萬元會,本證書由臺灣合會儲蓄股份有限公司旗山分公司開立於民國65年(1976)1月9日。內頁第一頁印有該客戶加入伍萬元合會,並依據現金合會儲蓄契約頒予證書。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9/24 -
51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日治時期松下電器自行車方型車燈本件文物為日治時期松下電器自行車方型車燈,由北港高中退休教師蔡吉宗老師提供;自行車在日治時期傳入台灣,稱為「自轉車」(じてんしゃ),起初是有錢人的高級玩具,後來逐漸普及,一般市井小民開始普遍使用這種交通工具,成為台灣早期民眾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9/24 -
59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糧戶執照本物件分別為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台灣日治時期的糧戶執照,由北港高中教師捐贈。民國時期以前,處於農耕社會的中國,土地是人民賴以生存的主要資源,也是官方取得管理運作的主要財源。在反映官府、土地與民眾之間關係方面,除了官府政策、條例外,還有就是糧戶執照。它是官府與民眾就土地等稅賦方面的納稅證明單。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