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檢索
-
163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早期農村生活老照片本物件為早期農村生活老照片,有數張,北港高中管樂社退休指導老師陳獻琛先生提供,將民國60年代在雲林嘉義鄉間所拍攝的農村生活老照片,捐贈本校鄉土文物館典藏。陳先生經常背著相機,深入鄉間用鏡頭紀錄農村生活作息、居住房舍的點點滴滴,一張張的影像紀錄,濃濃的表達出他對土地的關愛之情。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3/14
-
274隱身花蓮小巷的百年信仰在花蓮市區的建國路75巷弄內,隱身一間在花蓮行法百年的老道士壇,在花蓮這塊土地上替人收驚、祭改,大部分的花蓮人一定記得這裡。 裡頭的道士林建璋道長是為道壇第三代,其父親林朝枝道長(花蓮人稱朝枝先)是花蓮民俗信仰重要的存在,在花蓮帝君廟和聖地慈惠堂總堂建廟的過程裡皆擔任了重要的角色,憑藉一手好毛筆字為廟宇記帳和寫資料和承領法會,更在地方上替人收驚、補運並傳承其子,承先啟後至今。李研頡 2025/03/12
-
157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早期菸酒零售商許可證此物件為早期菸酒零售商許可證。二戰後國民政府成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延續日本代以來的樟腦、火柴、菸、酒、度量衡等五樣專賣。民國38年(1947)二二八事件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台灣省政府,保留菸、酒兩樣專賣,由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專職負責,直到民國91年(2002)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夕才宣告結束。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3/04
-
387台灣特色民俗節慶印花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傳統節日的意義越來越被淡忘。為了改變這個現象,我們打算把傳統節慶的圖案融入到現代產品中,創造新的慶祝方式,讓節日文化變得更有吸引力,也讓它在國內外更有影響力。姚怡鑫、劉宥蓁、蕭又綾、謝振御 2025/02/24
-
140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美援中美合作麵粉袋二戰後,美國為了圍堵共產勢力擴張,避免更多地方赤化,因此各種物資半買半送,就這樣送到台灣,而1950年代的台灣正值美援時期,物資缺乏的台灣人便用美援麵粉袋做成大內褲,因此常可在內褲外看見「22公斤」、「品質優良」、「中美合作」等字樣。當時美國的麵粉袋規格一律是50磅,來到台灣也就是22公斤。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2/10
-
3252甜甜的滋味:令人意想不到的臺灣物產史仔細看看這張來自日治時期的明信片,照片裡頭有著比人還高大的甘蔗田,遠方冒著裊裊炊煙的工廠,正是新式的製糖廠。再睜大眼睛一看,發現還設有載運甘蔗的鐵軌,這樣的景象描繪著當時(1939年)臺灣糖業的狀況。許雅玲 2025/01/21
-
120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畜牛登記證「畜牛登記證」是牛隻的身分證,從日治時代開始對於牛籍就有一套的管理辦法,戰後基本上仍延續日治時期的做法,將建立牛籍視為振興農業的第一要務。當時政府認為唯有將牛隻的基礎資料確定之後,農業的各項政策才得以發展,故而在民國41年(1952)8月18日即由台灣省臨時省議會通過「台灣省畜牛登記規則」,要求各縣市政府實施辦理畜牛登記工作。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1/20
-
226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日治時期手提式皮革行李箱箱為封閉性儲存用具以及旅行裝具,材質有木製、皮革、紙皮、籐製等。隨著交通事業愈來愈發達,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接觸,也愈來愈頻繁。觀光、探親、公務、商務,國內外旅行等愈來愈普遍,而外出時,裝運行李的旅行箱,也就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它有各種款式,以不同的顏色、規格和質料製成。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1/17
-
122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日治時期鹽酸甕日治後期太平洋戰爭期間,因工業化對化學原料鹽酸的大量需求,使得陶製鹽酸甕的生產蓬勃起來。鹽酸在工業上它是焊接時的金屬表面清潔藥水,俗稱焊錫藥水,鹽酸和硫酸都是印染上的酸助劑、酸洗劑、中和鹼劑或發生顯色劑的兩種主要無機酸,也是製造聚氯乙烯(PVC)塑膠的原料,甚至用來清洗廁所。鹽酸甕幾乎在苗栗地區生產,當時與酒甕、陶管、耐火磚等工業陶瓷和碗盤、花盆等同受重視。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1/07
-
216格外品的再利用冰室將被市場淘汰的格外品再利用已達到不浪費食物的效果。趙品至 巫怡蓁 張芷溱 2025/01/07
-
242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土黏香布袋戲偶頭戲偶俗稱尫仔,由偶頭、偶身、手、腳、服飾、裝飾等組成,偶頭多以木刻、紙糊等材質製做出形貌,外觀再上漆或彩繪。台灣早期戲班使用的偶頭大多從泉州進口。土黏香布袋戲偶為台灣特有工藝,開始出現於1920年代,當時應用製線香材料(木屑粉與楠樹皮粉)壓模製成各類仿木雕偶頭或童玩,但初期材質脆不易運輸,銷量相對少。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1/06
-
552北港車頭的前世今生後驛,見證了嘉義糖業鐵路的興衰。 透過實地探訪與口述歷史,重新拼湊那段輝煌的過去。嘉義市立博物館「市民研究員+YOUTH」培力計畫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