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展覽檢索

總筆數: 285
  • 442
    我的阿公:對抗命運的鬥士
    我的阿公:對抗命運的鬥士
    他從早年戰亂中咬牙苦撐;他在艱困環境中不屈不撓,他是我的阿公——黃阿福先生。他是獨立將我父親養大的人,也是為我們提供一個遮風避雨的家之人,這一路上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苦難,他都撐過來了,讓我們一起翻開他的故事
    黃冠錞 2024/02/16
  • 558
    進入外公的時光隧道
    進入外公的時光隧道
    外公的少年回憶點滴
    林敬博 2024/02/15
  • 34
    柴燒泥編塑-彰化縣傑出藝術家-葉志誠
    柴燒泥編塑-彰化縣傑出藝術家-葉志誠
    👤 葉志誠簡介 出生背景與起步:1970年生於彰化田中農家,從小與土地親近,泥土成為他的遊戲素材。高中即專攻美工科陶藝,畢業後赴南投的添興窯學習陶藝,熟悉多種窯燒技法 田中窯創辦與柴燒穴窯:1992年返鄉創立田中窯,隔年引進柴燒窯,並打造台灣較少見的柴燒穴窯,為返鄉創藝立下重要里程碑
    陳怡蓉 2025/06/08
  • 710
    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
    母親的奮鬥過程
    陳秉澤 2024/02/10
  • 1768
    磨出來的人生
    磨出來的人生
    你知道祖父母的名字嗎?最近一次跟他聊天是什麼時候?在推廣「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的演講中,幾乎毫無例外,不到5%的觀眾能回答全部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想推廣「島嶼的集體記憶」(簡稱島記)。 島記由導演陳慧齡發起。希望引導孩子訪問自己的爺爺奶奶、社區居民,聆聽他們的生命故事後創作,以各種方式呈現。再把這些故事和他人分享,重新詮釋形成自我認同,創造時代臉譜博物館。而我也回彰化訪問了外婆.....
    李思瑩 2022/09/20
  • 757
    棒球夢
    棒球夢
    國小的時候原本是普通的學生,但後來因為同學帶我去參加棒球隊,於是我就懵懵懂懂的加入棒球隊,一開始單純想著快樂打棒球就好,但是至從看了職棒後,自己也有一個打職棒的夢想,國中就選擇了有成績的學校就讀,雖然打球很辛苦,一路以來都有想放棄的念頭,但為了圓自己的棒球夢,就一路堅持到現在。
    籃叡得 2024/05/07
  • 360
    憶時映畫
    憶時映畫
    一場放映座談會,透過三位導演不同的視角,呈現三個來自不同地方的文化記憶。
    定藝文化工作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4/11/20
  • 1456
    回首來處
    回首來處
    自南部前往北部打拚的父親,從一個農村出身的少年,變成一個令人景仰的醫生;從因為分數與社會期待成為醫生,到接觸臨床時發現醫生的真諦,並引以為榮,散播健康、散播愛。 讓我們透過展覽置身進入他的生命歷程!
    黃軒浚 2024/02/16
  • 291
    編織記憶中的古老故事
    編織記憶中的古老故事
    彩虹橋的故事 彩虹橋在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裡面是一樣的定義,對我們族來說彩虹橋就是一條通往靈界的橋,好人才能通過橋與祖靈相聚。 那時候的傳說彩虹橋是一名叫做Buta(念:補大)的耆老變的,Buta的長相很魁梧、力大無窮,可以和一頭大黑熊打架,然後Buta的待人處事都很遵守我們的祖靈gaga定下來的規矩,是泰雅族的精神領袖,只要族人有糾紛或者是爭議Buta都會來幫忙裁決和協調,遇到講不聽冥頑不靈的
    森林劇落 2024/11/27
  • 4192
    臺中舊城生活博物館
    臺中舊城生活博物館
    臺中舊城區的重要性包含空間結構及歷史文化的紋理,在一百多年間從清代聚落形成、劉銘傳建省城、日治時期都市計畫、鐵路通車帶來南來北往的人及商業鼎盛、又隨著街道狹小商業中心轉移後沒落,短短百餘年間累積了臺中城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 隨著歷史洪流的軌跡,舊城物換星移、世代更迭,在舊城生活的人們從眷村、到都市打工的外縣市移民、東南亞移工、青年創生社群團隊…等,重新建構了舊城文化的多元性。
    愛社享生活文化有限公司 2023/08/17
  • 1780
    重返祖國的異國人
    重返祖國的異國人
    「余曩者渡華中,對於上海某招待會席上之談話,當時據中國新聞所報,致惹是人之誤解,釀成物議,甚為遺憾……」 1936年6月22日林獻堂在報紙上刊登聲明,為自己前些日子在中國時的言行舉止,以及後續引發的爭議致歉。或許誰都料想不到,林獻堂等人的中國之旅竟引起臺灣島內軒然大波,並深深地改變了林獻堂的生命軌跡。至於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還得從很久以前的一段回憶說起。
    許哲兢 2024/01/02
  • 1228
    薄柔纜,以臺灣為獻身的祭壇
    薄柔纜,以臺灣為獻身的祭壇
    甘心與中國人共度最苦難、顛沛的40年。薄柔纜延續父親的腳步,1953年,27歲的他剛從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畢業,便來到臺灣創建花蓮門諾醫院行醫宣教做公益,獻身花蓮原住民醫療工作40年,直至1994年年退休。因爲不願成為臺灣人的負擔而返美養老,一生兩袖清風。
    王心怡 2022/08/19
總筆數:285 每頁筆數:12 頁次: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