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檢索
-
138麵派升級——麵進化圖鑑麵家族成員內部矛盾複雜,絕對不輸米家族,我們將進入另一場飲食王朝的演化圖鑑。米麵研究社 Rice & Noodles Club 2025/06/17
-
250桃林鐵路桃林鐵路曾是台灣最後的運煤鐵道,承載工業發展與民生用電需求、曾短暫提供客運服務。但因班次少、設施不足,未能成為主要通勤方式。 鐵路拆除後,部分路段已改建為自行車道,成為市民休憩空間仍有活化畫,如地景藝術節綠廊建設,未來可能發展為輕軌系統。策展人:吳承儒、王玄昀、范俊恆、洪晏錦、梁藝馨、蕭汝安 2025/06/16
-
65麥寮:鱷魚餐包與在地味覺記憶在全球化浪潮與石化工業的鋪天蓋地下,麥寮的傳統不只存於土地與廟宇,也深藏在一口點心中。鱷魚餐包,這款金黃酥脆、形似元寶的傳統甜點,是麥寮人節慶祭祖的必備供品,也是遊子回家時的味覺時鐘。這個展區從味道出發,探尋飲食如何串起地方記憶與情感連結。虎尾高中203地理探究第3組 2025/06/15
-
187膠眷那年在民國40-50年代,有一群定居在臺灣的軍人們,他們散落在臺灣各處,形成了許多聚落———眷村,這次的主題是由龜山眷村故事館作為發想,和大家一起窺探50年代眷村的生活,體驗一場短暫但難忘的眷村生活。高孟歆、蘇又甯、高詠絜、吳湘筠、羅孫慈恩 2025/06/17
-
49魅影台灣-妖怪與民俗傳說穿梭於台灣的歷史長河與鄉野傳說,本展覽帶領觀眾走入台灣民間文化中神祕又迷人的妖怪世界。從原住民族的自然信仰,到閩南、客家、漢人社會的陰陽觀念,再到當代文化中的妖怪創作,這是一場結合神話、信仰與地方記憶的奇幻探索。 透過五大主題單元,本展覽展示台灣各地流傳的妖怪故事與民俗信仰。 展覽融合插畫創作、多媒體投影與互動體驗,讓觀眾不只是「看妖怪」,更能「聽見」、「感受」台灣妖怪背後蘊含的文化。周毓珊 2025/06/16
-
26曹家洋樓與曹丁波家族矗立在街角的曹家洋樓,它不只是磚瓦堆疊的建築,更是地方歷史、人文記憶與家族情感的交會點。本展以曹丁波家族為主線,回望一段與時代脈動緊密相連的人生與建築旅程。 人物的生命軌跡到建築的風貌演變,從舊時代的地方景象到今日的時空對照,這棟洋樓所承載的,不只是家族的足跡,也是一個社區的集體記憶。透過影像、文件與回憶,我們希望帶出背後的故事,也邀請您在觀看之餘,思考歷史如何影響我們的現在,與未來。劉子辰、朱品蓉、鄭伃庭、周仟、林雨蓁 2025/06/24
-
37紅樓藝次元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農的「中農大樓」原為日治時期臺中州立臺中第二中學校之校舍,創建於昭和2年(1927)。其後臺中市政府以其具文化及教育意義,公告為歷史建築。時至今日,紅樓以同樣的姿態矗立了近百年,當晨曦穿過老榕樹的枝葉,在赭紅長廊上投下層疊的光影,與教室琅琅書聲、嬉鬧聲,交織出無數的青春璀璨。本展覽為「文化資產保存教育推動計畫」之教學成果,教師帶領學生領略紅樓之美,以結合圖文的方式創作現代詩。陳泓達、林雅甄、邱稚恩、陳巧文、管宥晴、顏唯淳 2025/06/20
-
49紅樓藝次元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農的「中農大樓」原為日治時期臺中州立臺中第二中學校之校舍,創建於昭和2年(1927)。其後臺中市政府以其具文化及教育意義,公告為歷史建築。時至今日,紅樓以同樣的姿態矗立了近百年,當晨曦穿過老榕樹的枝葉,在赭紅長廊上投下層疊的光影,與教室琅琅書聲、嬉鬧聲,交織出無數的青春璀璨。本展覽為「文化資產保存教育推動計畫」之教學成果,教師帶領學生領略紅樓之美,以結合圖文的方式創作現代詩。陳泓達、廖得伶 2025/06/20
-
1057學甲香輦宮文化在台南學甲,每三年舉行一次的「上白礁謁祖」刈香,是當地信仰文化的重要盛事。香陣浩蕩、鼓樂齊鳴,而其中一項最吸引目光的文化特色,非「輦宮」莫屬。學甲數位機會中心曾文聰執行長 2025/06/22
-
36台灣傳統民俗中元普渡台灣的中元普渡 中元節。徐明宏 2025/06/09
-
52從民間燈影到光雕盛宴:台灣燈會的百年變奏燈會,本來元宵節慶典中重要的民間活動,象徵著光明與團圓,也承載著庶民對來年風調雨順的祈願。隨著時代演進,傳統燈藝從手工製燈、廟會遊行,逐步轉化為結合科技與觀光的視覺盛宴。 自1990年官方舉辦「台灣燈會」以來,更將這項民俗推向國際舞台,融合光雕、動畫、互動藝術等當代元素,展現出台灣文化的多元樣貌與創新精神。邱宥倫 2025/06/16
-
52喧囂的臺南‧無聲的紅線獻給那些在感情中迷惘的人: 青菜蘿蔔各取所好,願世人終將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王禹心 202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