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檢索
-
32追尋竹樂族(足)跡全國阿美族Pangcah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會,期能透過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推廣藝術教育訓練,認識竹樂器並結合西洋樂共嗚,展現原住民奔放與豐富情感的節奏;透過優美的人聲與樂器發揚文化,本會未來更積極為學員們連結更多的表演機會,期能達到音樂、自信、自我成長的生命價值;認同「部落」是我們的「基底」;而「文化」是我們的「根源」。全國阿美族Pangcah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會 2024/10/01
-
172你還記得921大地震嗎?今年是921集集地震25週年 無論921地震在你記憶中是否深刻。透過這個策展,讓我們回顧921大地震及近期地震事件的紀錄!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2024/09/25
-
306嘉南大圳百年水水!嘉南大圳文化景觀經歷了光陰的洗禮,由大自然、動植物、農作物等,以及世世代代於此工作與生活的人們互動共存而生。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2024/09/25
-
158水來了!? 公民的流域行動.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 2024/09/25
-
200尋覓水路的孩子「啉水,思源頭」,一個尋找水之路,設計水文化多元課程,樂於向「為水辛苦」的水利職人學習的學校與師生。臺南市立官田國民中學 2024/09/25
-
217守護雲林農田用水的人對於嘉南大圳你了解多少?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還停留在有「嘉南大圳之父」之稱的八田與一身上,然而嘉南大圳並非只有八田與一,其灌溉範圍也不限於嘉義、臺南地區。 1924年雲林是嘉南大圳率先通水的地方,為了讓大家對嘉南大圳的不同面貌有著更多認識,本次展示主題側重講述嘉南大圳濁幹線與濁水溪的關係,並透過年代梳理,以及「濁水入關」的順序來解說雲林的水是如何經過無數次的轉彎與分配,最終成為農民的灌溉水源。農業部農田水利署雲林管理處 2024/09/25
-
170守護嘉南農田用水的人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下轄十個分處與七十一個工作站,從組織分工便能窺知嘉南平原灌溉系統的龐大,嘉南大圳如同雕塑家編織鑿刻大地,刻畫出密密麻麻的水路,在有限的水資源下,藉由輪作方式,穩定精密提供灌溉用水。農民依循灌溉制度及當地自然條件,種出各樣作物,造就現今嘉南地區有豐富的物產。 另外複雜的灌溉系統主要由工程師、管理師及掌水工等農田水利職人來維護管理與執行,善用水資源,永續農業發展。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 2024/09/25
-
112找水不停歇的人臺灣省水利局的logo呈現了水利職人的工作使命:根據當時政策需求解決用水議題,過去在生存、生產的需求下專注解決缺水、淹水的問題,當代又進一步加入對生態保育的關懷。 本次嘗試以八個主題呈現百年來水利職人的面貌,從流速測量談起,討論水利人如何掌握水的關鍵語言,以此解決水患引起的生活問題、透過水利設施的興建促進農業生產,並在重視永續發展的當代,將生態保育納入水利規劃中。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 2024/09/25
-
334讓水庫活下去的人在人們日常用水中,水庫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大多數民眾卻對水庫是什麼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也不曉得它影響人們甚鉅。 透過重新認識臺灣地理天然條件、深入剖析水庫淤積物性質,了解為何「清淤」對水庫的維持庫容量至關重要。職人們採取多元的清淤策略,針對不同區段對症下藥,尋找使水庫「回春」的方法。藉由揭開水庫職人們在面對極端氣候衝擊下,積極面對挑戰,不為人知辛苦的一面,提醒人們應該更珍惜每一滴水資源。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分署 2024/09/25
-
363澎湖縣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運籌機制計畫 2024/09/22
-
185百年身影--斗高石橋吾人常痛心於臺灣的古老建築消失於歷史的洪流中,位於斗高校園內的石橋建物,是雲林縣境內唯一倖存的日治時期神社拱橋,它不僅承載著自日治時期以來,斗六地區人們的生活記憶,更是歷屆斗高人在校園中習以為常的存在。而現今,它正以近百歲的高齡走向崩壞。 對於斗高石橋之倖存,深感安慰之餘,卻憂心於在沒有妥善的維護之下,它終將走向崩壞。身為綠城一份子,雖然力量單薄,無法讓石橋風華再現,希望至少將它的身影記錄下來。R-ONE 2024/09/22
-
46世代傳承的傳統武舘-老塗獅你從沒看過的白鶴獅陣,金黃色的獅子在每年國定民俗北港朝天宮迎媽祖遶境隊伍中,目前是雲林地區規模最龐大耀眼的傳統臺灣獅陣,讓我們一起看看如何在武舘式微的時代洪流中,世代傳承的老塗獅。李意如 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