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展覽檢索

總筆數: 670
  • 69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木雕花板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木雕花板
    館藏木雕花板文物有多件,由北港高中退休教師蔡吉宗老師提供;大都是利用古厝整修或是改建,家具回收時拆下買回來後加以整理,就是一幅幅美麗、又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董了,是台灣傳統藝術最受重視的民間工藝品,其收藏極具文化傳承與歷史教育意義。
    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4/25
  • 111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日治時期借用金證書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日治時期借用金證書
    本文物為昭和13年(1920)4月9日借用金證書,由北港高中教師捐贈;借用者為嘉義郡溪口庄頂坪一六四番地之張壁堅,金主是張壁闉、張壁營、張壁華 殿,為當時借款證明,內容說明借用金額為壹佰五拾圓,並證明每年每期所該繳納的利息和應付清的款項,借用事項怕口說無憑,因此留有此文書為據。
    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4/24
  • 93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日治時期豬肉配給券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日治時期豬肉配給券
    本件文物為昭和20年(1945)2月發行之豚(豬)肉配給簿購入券,由北港高中教師捐贈;二戰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戰事日趨激烈化,軍需物資的迫切要求嚴重壓迫了民需用品的供應。臺灣於1938年起已針對鋼鐵、皮革、舊銅、鐵屑、肥料實施配給,1939年實施米穀主食的配給制度,1940年實施火柴與砂糖的配給制度,1941年實施豬肉、青果、鮮魚的配給制度。
    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4/22
  • 288
    蛛絲馬跡大秘寶
    蛛絲馬跡大秘寶
    帶著歷史的火炬尋找新出路。
    Louise Chang 2025/04/21
  • 118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早期興建防空壕洞廣告明信片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早期興建防空壕洞廣告明信片
    本件文物為民國39年(1950)興建防空壕洞廣告明信片,由北港高中教師捐贈;日治時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台灣成為日本南進政策基地,卻也因此成為盟軍空襲的重要目標,台灣總督府於昭和16年(1941)發布「簡易防空壕建築規則」,規範防空壕建築工事包含形式、面積、位置、材料、容納人數及空襲時避難等。
    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4/21
  • 137
    山海之間:太魯閣族的記憶與傳承
    山海之間:太魯閣族的記憶與傳承
    這是一場深入探索太魯閣族歷史與文化的展覽 分別分為三大展區 1.部落根源:從神話傳說到歷史記錄,探索太魯閣族的起源故事,了解他們如何在台灣東部扎根、生存,並形塑出獨特的文化脈絡 2.生活藝術:展示傳統編織、雕刻、歌謠和舞蹈,並分析這些藝術形式如何反映太魯 3.當代聲音:聚焦太魯閣族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探討傳統文化如何融入當代生活,並展示年輕一代如何以創新方式延續族群記憶,從影像、音樂到社會運動
    王云湘 2025/04/20
  • 66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文部省尋常小學算術第一學年兒童用上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文部省尋常小學算術第一學年兒童用上
    本件文物為日治時期文部省國民學校通用「尋常小學算數」第一學年(上)兒童用課本,由北港高中退休教師蔡吉宗老師提供。日治時期長達半個世紀,對台灣基礎教育影響相當深遠,可透過文物來瞭解當時的當時台灣所提供的教育內容,從教科書中可反映日治時期教學的內涵。
    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4/17
  • 103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交趾陶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交趾陶
    本物件為交趾陶,有多件,由北港地方文史工作者林志浩老師與北港高中退休教師蔡吉宗老師提供,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名稱源於17世紀時,貿易商人將原產於中國嶺南的鮮豔陶瓷器皿運送到日本,當時日本茶道盛行,這些色彩鮮豔的器皿即受到茶道人士的喜愛,而中國嶺南一帶古時被名為「交趾」,因此此處燒製的陶瓷亦被稱作「交趾燒」。
    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4/15
  • 181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二戰神風特別攻擊隊餞行酒杯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二戰神風特別攻擊隊餞行酒杯
    二戰末期,日軍召集飛行員組成「神風特攻隊」,駕駛裝上大量炸藥的零式戰鬥機衝撞美軍艦隊,當時日軍於台灣各地興建簡易飛行場,北港神風特攻隊飛行場是日治時代全台46座日軍飛行場的其中一座,用於神風特攻隊的訓練與著名的自殺機起降,昭和19年(1944)在北港好收、水林一帶設有兩條南、北向飛行跑道的機場。
    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4/14
  • 898
    膠卷外的造夢者:彰雲嘉戲院文化群像記憶
    膠卷外的造夢者:彰雲嘉戲院文化群像記憶
    在膠卷時代,任何一部電影上映之前,看不到,觸不到,聞不到但是必須描繪其身世之謎的唯有看板畫師。因為工作的需要,看板畫師必須憑藉劇照、本事或海報來「預見/遇見」電影情節,這不僅是對影像的仿作,更是對膠卷的慾望投射。 看板畫師比觀眾更常做夢,在膠卷上做夢,並且習慣把夢畫出來,讓觀眾走進戲院,走進看板的夢裡,並且將夢描繪出來,吸引觀眾走進戲院,走進他們的夢境……
    王萬睿|翁郁琁|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025/04/12
  • 134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種痘證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種痘證
    本件文物有兩份,為日治時期種痘濟證與民國40年代種痘證,由北港高中教師捐贈。明治39年(1906)總督府公告「臺灣種痘規則」,實施定期種痘,第一次在出生後、第二次在10歲時,若有天花流行,則安排疫區臨時種痘。使種痘具有強制力且普及全民。至於疫苗的來源,最早從日本輸入,1920年代起台灣才自行研製。
    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4/09
  • 151
    里山記憶數位典藏行動
    里山記憶數位典藏行動
    本計畫以「里山倡議」為核心價值,結合科技技術為社區進行數位典藏,嘗試藉此凝聚永安社區居民的韌性力量,為社區找出「里山韌性」與「在地根經濟」的元素與潛力,朝著「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型態為目標,進一步與環境共融共好。
    簡偉丞 2025/04/05
總筆數:670 每頁筆數:12 頁次: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