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展覽檢索

總筆數: 1302
  • 130
    南平故事採集之旅(二)
    南平故事採集之旅(二)
    主要以客家三腳採茶戲為教學出發主軸,人員以戲劇班為主加上社區居民一起進行課程,113年轉換為南平弦樂班班員,加上社區居民及青少年討論,義民精神和新埔花燈為故事聚焦,採集更多南平需要的故事,作為南平社區未來社區劇場的元素。
    廖崇發 2024/11/19
  • 110
    113年 微笑社區_客家粄食與祭典文化_短影音紀錄
    113年 微笑社區_客家粄食與祭典文化_短影音紀錄
    今年度計畫以『客家粄食與祭典文化』為主軸,運用現今科技媒體 (Instagram Reels)的運用,紀錄『粄』在關西小鎮的情景;也藉著節 慶與祭祀典禮,更進一步紀錄粄食與祭典關係的寓意,透過3C影像紀錄, 放置網路平台,藉由分享宣傳,引動人人對於家鄉文化背景更關注,再 以「產業」的方式將文化創意與美食人文在社區紮根,創造一個「客家 粄食體驗園區」的願景。
    徐紫珉 2024/12/03
  • 179
    赤柯山礦石文化園區文物資產復舊計畫
    赤柯山礦石文化園區文物資產復舊計畫
    赤柯山礦石文化園區文物資產復舊計畫經驗分享
    黃輝鳳 2024/10/21
  • 245
    閱悅明湖 迎向共好
    閱悅明湖 迎向共好
    「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 「每個人,都可以是臺灣之所以美好的理由,只要你開始行動。 而做好一件自己最擅長的事, 就足以讓世界看見臺灣。」—歐北來 「閱讀」,是明中學子看見世界,並且矢志成為這世界美好的理由!
    明湖國中 林曉芸老師 2024/11/09
  • 232
    lAHON農耕文化
    lAHON農耕文化
    lahon,泰雅族語,語意山林開懇如無法使用燒懇時的農耕方式,即種植處以刀具等清理一條寬約50公分的栽植區,旁邊兩側則堆積雜木或雜草,3年後腐爛即可成為肥料。很有智慧的傳統農耕方式。 肇因該農地旁有住宅區,同時環保法規限制,無法以傳統刀耕火縟方式燒懇,經耆老王早妹yagi及其子葛汝誠的建議,可以使用泰雅族傳統農耕方式lahon嘗試操作
    竹林養生村合作社 2024/11/13
  • 246
    萬年豐富
    萬年豐富
    萬豐座落於彰化縣福興鄉最東邊,員林大排 流經之地,河畔聚落居民多為陳氏宗族,故在該區有了「陳溝」或「陳溝莊」的命名;定居在陳溝莊的戶數稀少,直到日治時期,才將該地區易名為「台灣溝」,並編列為一保甲。 萬豐代表著萬年豐富,呼應著早期村民以種植豌豆、稻米等務農為生,期許日日勤耕耘,作物也因土地
    林玉雯 2024/11/13
  • 196
    113年營北變妝趴
    113年營北變妝趴
    透過萬聖節活動,結合社區內的學校和社團,舉辦變妝趴的表演活動
    陳秀美 2024/11/13
  • 214
    「藝術共融 社區互助 數位行動計畫」
    「藝術共融 社區互助 數位行動計畫」
    本計畫針對社區人口老化、文化傳承與互助需求,貫穿布袋戲及多媒體技術,連結學校與社區資源,實現世代交流與文化記憶保存。北港朝天宮 學校社區等多方合作,完成故事導覽影音紀錄、口述歷史改編,以及親子劇場訓練與成果發表。活動內容豐富,對布袋戲藝術的熱情與認同顯著提升,並提出了更深入的體驗和推動的推動。
    黃世志電視木偶劇團 2024/11/13
  • 170
    我們從記憶的產地紮營,滿載歸來
    我們從記憶的產地紮營,滿載歸來
    「我們在記憶的產地紮營」經一年的巡迴,到訪過臺東都蘭、彰化溪州、桃園大溪後,滿載動人的故事回到計畫主辦單位的所在地臺南,獻上計畫內最後一次展示,搭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慶活動「寶島大廟埕」,在秋冬迭替之際的10月26、27兩日,再次搭起帳棚與民眾相見。
    定藝文化工作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4/11/20
  • 166
    桃城尋跡
    桃城尋跡
    國家文化記憶庫在「112-113年社群經營計畫」中特別以舊稱桃城的嘉義為教案開發試行的場域,與嘉義市兩所高中職學校教師合作,歷時一年研討、編撰出《讓地方記憶引路:國家文化記憶庫教學應用案例手冊》,關於教案開發之始末介紹,可參考〈走出課堂教室的時光旅行:記國家文化記憶庫教學應用案例手冊之成冊〉一文。在該文中未及詳述細節,有一部分是關於開發團隊研討帶領學生進行嘉義走讀的歷程。
    定藝文化工作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4/11/20
  • 124
    邁開步伐走著聽
    邁開步伐走著聽
    如果我們用閉上雙眼,只用雙耳聆聽這片土地的故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嗎?
    定藝文化工作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4/11/21
  • 257
    當她們與神同步
    當她們與神同步
    大溪當地的社頭樂豳社有一尊神將「關鳳」,在2003年時登場,不僅是大溪第一尊女性神將,更是第一尊完全由女性擔任神將腳的神將,象徵著女性參與的里程碑。
    定藝文化工作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4/11/20
總筆數:1302 每頁筆數:12 頁次:6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