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展覽檢索

總筆數: 1024
  • 205
    海外探險:法國軍官薩勒鏡頭下的福爾摩沙
    海外探險:法國軍官薩勒鏡頭下的福爾摩沙
    在清法戰爭期間有一位來自法國的年輕軍官薩勒跟著遠征艦隊來到了福爾摩沙,他用相機將他的所見所聞用鏡頭捕捉下來,就讓我們跟隨他的鏡頭一且來看看1884年到1885年基隆的樣子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2024/10/28
  • 160
    戰爭尾聲:讓清法戰爭畫下句點的澎湖戰役
    戰爭尾聲:讓清法戰爭畫下句點的澎湖戰役
    在法軍企圖佔領淡水失利後,法軍在基隆的佔領戰也陷入膠著,法軍便一面封鎖臺海的運補,一面持續的推進戰線,仍無法迫使清軍棄守基隆的防線。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法軍難以透過佔領臺灣,來對中國施壓以換取和談的契機。因此法國便將目標轉往澎湖,希望藉由佔領澎湖,能逼迫中國和談。於是法軍很快的就從臺灣率領艦隊出發啟程前往澎湖。究竟法軍在澎湖的戰況如何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2024/10/28
  • 426
    再生林協記-新莊老街記憶推廣傳承計畫
    再生林協記-新莊老街記憶推廣傳承計畫
    新庄文協於林協記進行文物普查
    郭采君、黃妤歆、王從優 2024/11/09
  • 150
    遠征紀行:基隆登陸戰的泥淖
    遠征紀行:基隆登陸戰的泥淖
    在清法戰爭結束後,一位隨法國軍隊參與對福爾摩沙島北部的軍事行動的軍官加諾爾(Eugène G. Garnot)將其所寫之《1884-1885年法國人遠征福爾摩沙》一書,以及其繪製的10幅地圖手稿,在1893年交由法國國防部確認後,獲得同意出版。這本書也成為目前了解清法戰爭的重要史料。我們就跟著加諾爾的腳步,一起踏上1884年的基隆戰場,去看看那些在戰爭之下被動員的清軍與法軍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2024/10/28
  • 152
    最好的助手:戰火肆虐下傷兵的好朋友阿華
    最好的助手:戰火肆虐下傷兵的好朋友阿華
    在清法戰爭滬尾遭到法軍砲擊的時候,在馬偕醫生的身邊有一位漢人助手嚴清華,扮演著官民與傳教士之間溝通的橋樑。在淡水遭受戰火肆虐的同時,他也頂著大家對傳教士與基督教的誤解,嚴清華並未受到這些苦難的影響,他忙進忙出的協助治療傷兵,戰後亦擔負起重建教堂的工作,宣揚「焚而不燬」的精神!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馬偕醫生最好的助手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2024/10/28
  • 109
    臺史博資源使用簡介
    臺史博資源使用簡介
    好用線上資源
    Kenny 2024/10/29
  • 51
    113年 微笑社區_客家粄食與祭典文化_短影音紀錄
    113年 微笑社區_客家粄食與祭典文化_短影音紀錄
    今年度計畫以『客家粄食與祭典文化』為主軸,運用現今科技媒體 (Instagram Reels)的運用,紀錄『粄』在關西小鎮的情景;也藉著節 慶與祭祀典禮,更進一步紀錄粄食與祭典關係的寓意,透過3C影像紀錄, 放置網路平台,藉由分享宣傳,引動人人對於家鄉文化背景更關注,再 以「產業」的方式將文化創意與美食人文在社區紮根,創造一個「客家 粄食體驗園區」的願景。
    徐紫珉 2024/12/03
  • 68
    赤柯山礦石文化園區文物資產復舊計畫
    赤柯山礦石文化園區文物資產復舊計畫
    赤柯山礦石文化園區文物資產復舊計畫經驗分享
    黃輝鳳 2024/10/21
  • 91
    陶然湖光~1公里的啟點
    陶然湖光~1公里的啟點
    「為孩子舖一條回家的路」是峨眉國中陳姿利校長的十年計劃; 從孩子的視野出發,建構土地與孩子的情感連結。 此次的提案從竹49縣道O K為起點,到1 K的望湖草堂,這一公里的路程蘊含陶園公園的生態教育、唐盛陶藝的文化藝術、峨眉茶行的茶席文化、樟樹林與五葉松以及柑橘園的自然生態、黃家百年老宅的文物資產,最後來到望湖草堂邊的埤塘,走到這裡得已沉澱一公里的所見所得,孩子心裡可以長出對土地與家鄉的認同與歸屬感。
    黃倩慈 2024/10/19
  • 382
    聲音的技藝與記憶
    聲音的技藝與記憶
    這是一場實作與體驗的心得記錄 2024年10月18-19日 我來到高雄與郁蘭、智盛共同參與的走讀活動: 以農村的空間與記憶為中心,我們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感官來體驗農村的生活,除了視覺、觸覺、嗅覺之外,對於農村聲音的聆聽與記錄過程,為此展覽要分享的內容。
    沙妮樺 2024/10/23
  • 381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記憶推動計畫」                        耆老的技藝記憶訪談錄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記憶推動計畫」 耆老的技藝記憶訪談錄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於112年至113年間,展開了「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記憶推動計畫」,與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文化館、臺中市原住民族文化館、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高雄市桃源區原住民文物館以及那瑪夏區原住民文物館等五座館所合作,拜訪六位工藝師詢問了泰雅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及鄒族等族群之工藝記憶,經過詳細的採訪和撰稿工作,致力於保存和傳承這些珍貴的工藝記憶。
    李慧虹、董宜佳、高旻群、謝億新、林雅柔 2024/11/26
  • 175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記憶推動計畫」         文物解讀工作坊實錄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記憶推動計畫」 文物解讀工作坊實錄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自113年7月份至9月份辦理文物解讀工作坊,以16族群工藝為主題如織布、陶壺及木雕等藏品,邀集部落工藝師進行藏品的圖紋、技法及文化意義解讀,逐步尋回這些文物背後的脈絡與故事,讓後人得以一窺傳統工藝的精髓。 透過工藝師的闡述揭開了文物背後那深刻的技藝與記憶,讓我們重新與這片土地及其文化故事產生聯繫,並喚起我們對這片土地共同的回憶與情感。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2024/11/26
總筆數:1024 每頁筆數:12 頁次: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