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檢索
-
215北港高中1960年代軍訓課程之刺槍術1960年代台灣的高中男學生的軍訓課程戶外軍事訓練上課時數比今日多出許多,包括刺槍術、戰備行軍、射擊訓練、化學戰劑防護等。展現了當時台灣戒嚴時期,全民皆兵的社會氛圍與高中教育中融入軍事訓練的特色。隨著時代的變遷,軍訓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透過早期的老照片,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過去的教育體系和社會環境。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4/12/29
-
225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之清代「天旌節孝」匾額國立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保存一面清同治年間皇帝御賜「天旌節孝」匾額,是由笨港前清儒士蔡汝鐸後代捐贈。「天旌節孝」匾是經由皇帝核准表揚節孝事蹟所賜匾額,中央原嵌有皇帝之璽已經剝落遺失。北港清代老八街之一「褒仔新街」名稱由來之一即是同治年間,因蔡姓家族有媳被封為節婦,故名褒仔新街,現名「褒新街」。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4/12/27
-
259緬懷北港高中良師左繩武老師清代湘軍名將左宗棠後裔左繩武老師於民國五○年代擔任北港高中教師,不僅不僅承襲了家族的忠勇愛國精神,更將其化為對教育的熱忱和對學生的關愛。他在北港高中任教期間,不僅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更以身作則,展現了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他默默資助貧困學生秘而不宣長達五年之久,直到被校長發現才為人所知,其善心義舉為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其高尚品德值得後人永遠緬懷,成為北港高中校史上的一段佳話。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4/12/26
-
232返歸在每個繁華的地方,背後往往都有一些我們看不見的弱勢社群。每個地方弱勢的人群都不一樣,我們想藉著這次報告外出去幫助臺灣以外的弱勢群體,並且藉此去瞭解不同地方的文化和差異。同時我們也留意到身邊有一些在外求學的學生,在求學的路上,心中不免充滿了對未知的期待與對家鄉的深深眷戀。因此,我們特別發起了「返歸」的計劃,旨在為在台澳門學子提供一個溫馨的平台,讓他們在求學的同時,能夠與家鄉保持緊密的聯繫。黃耀霆、林麗盈、陳筠熹、劉詩庭、黃于曦、余定喆 2024/12/20
-
477協助外籍生融入台灣生活圈與文化一、服務動機-緣由或理念 二、服務方案概述(前置作業) 三、計畫目的-產生的效果或影響、學習到什麼 四、計畫內容說明-Try共聊天室 五、預期效益 (1) 量化指標 (2)質性指標廖冠綸、賴可馨、池慕蒔、謝羽婕、葉亭佑、陳凱華 2024/12/20
-
156五十甲社區報(第三期)五十甲社區報五十甲社區發展協會 2024/12/16
-
73五十甲社區報(第二期)五十甲社區報五十甲社區發展協會 2024/12/16
-
172Chrismas Greeting送聖誕小禮包給北車的街友施凱騰、蔡子宇、吳冠廷、趙若安、戎慶恩、李佳豫 2024/12/13
-
1116傾聽話語傾聽話語,我們靜靜的傾聽,穿越時光回到那個充滿戰爭動盪與希望的年代。一個個發生在榮民、榮眷及眷村裡的故事。與這些戰後英雄對談之間述說著一個個來自遠方的靈魂,如何在戰後新生的臺灣找尋新的家園與歸屬以及落地生根的故事。 本次線上策展不僅是對眷村歷史的回顧,更是透過珍貴的歷史照片、個人故事、及文化背景,承載著滿滿眷村居民的集體記憶與情感,串接起全臺每一個曾經光榮的角落。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 2024/12/10
-
183七腳川・『迴』透過Cikasuan阿美族傳統族服工藝知識實踐與推廣計畫,做部落訪談與影像紀錄保存。阿蜜斯工藝坊、LOMA璐瑪影像美學 2024/12/08
-
293茶荈文化相放伴在南投竹山的延正社區,這片土地不僅僅種植著茂盛的茶葉,更深藏著動人的人情故事。走進這裡,您會看到茶農耐心採茶的身影,感受到傳統書法筆觸下的藝術韻味,品嚐到竹山獨特的菜餚與竹筍風味,還能在茶街道上走進老屋活化後的風貌,瞥見時光留下的痕跡。 延正,是一個充滿溫度的小鎮,讓我們一起揭開這座社區的故事,感受延正的溫暖與純樸。南投縣竹山鎮延正社區發展協會 2024/12/06
-
870烏日飲食文化調查-探詢家鄉味與市場百味以飲食文化作為切入,選定家鄉味與地方菜市場作為主題,進行田野調查與訪談行動,並且透過共學團與小小市場觀察家活動引動社區長輩與在地學生共同參與共創成果,盤點出烏日在地飲食與市場之特色DNA,建構出烏日人之飲食文化。 透過系列刊物與成果影片的製作,喚醒重視家鄉文化概念;藉由計畫將行動擴大至溪南地區,產出之內容至少有三分之一之比例是有關溪南地區與居住在溪南之對象。黑皮泥思土地學院 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