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檢索
-
4
北漂足跡-都會原住民勞動移動生命史我們期待能夠記錄都市原住民族的北漂足跡,開展「勞動遷移生命史」之田野調查訪談,進入基隆七堵百福社區、基隆七堵長安社區訪談地方耆老,側寫耆老北漂生命故事,紀錄家庭、個人與勞動之間的關係與微觀遷移史,並整合過去訪談內容進行公開展出,使原住民族的遷移過程與勞動歷程能夠得以傳承與紀錄。財團法人春風文教基金會 2025/11/24 -
12
新竹-兵營。三廠清領時期竹塹城外第一個聚落是客雅大庄(現為新竹市北區中雅里、西雅里、客雅里、育英里),曾匯集地靈人傑,有著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經歷日據時代、台灣光復、國民政府遷台,國軍部隊接收日遺軍事設施及房舍,為安置軍人及軍眷管理,成立前空軍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村(俗稱兵營與三廠),大陸各省軍民在此落地生根,歷經多年後,老眷村面臨都市更新、人口遷移及行政區劃分等因素而迅速消失,本展紀錄眷一代遷徙故事。鄔滬生/鄔心怡 2025/11/24 -
9
讀漢詩遊台中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作者在牛罵社這個少數民族聚居地的所見所感。詩中通過「番社如蟻垤,茅檐壓路低」形象地表現了番社的簡陋矮小。「嵐風侵短牖,海霧襲重綈」則細膩地描繪了風霧的侵襲,給人一種清冷潮溼的感覺。「避雨從留屐,支牀更著梯」進一步強調了環境的特殊和生活的不便。最後「前溪新漲阻,徙倚欲雞棲」寫出了因溪水上漲而受阻的無奈和彷徨。整首詩語言質樸,意境獨特,讓讀者對作者所處的環境有了較爲深刻的感受。黃煜凱 2025/11/23 -
405
113年度新北市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漫遊泰山文化風華之旅培訓導覽技巧課程、培訓泰山文史生態知識課程兩門課程進行間將全程錄影,並彙整相關的教案資料,以此建立導覽解說的影像紀錄,亦可做成數位教材。並將頂泰山巖、明志書院、楓樹河濱公園、下泰山巖等成果上傳至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2.0,以作為社區營造之基礎資料。新北市泰山區公所、明志科技大學 2025/11/21 -
13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崩溪缺古笨港遺址出土之安南安法元寶安南古錢可分為官鑄錢和私鑄待考錢,私鑄錢是地方割據勢力或民間私鑄,面文多仿北宋錢,或仿安南官鑄錢,甚至任意拼湊無意義之四字為文,書體多為雜書,讀法以旋讀為主,少數為直讀,或無法確定讀法,錢體既小且薄,都是水上漂錢。館藏崩溪缺考古遺址出土之安南安法元寶數量頗豐。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11/18 -
17
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崩溪缺古笨港遺址出土之安南景興年號古錢安南古錢可分為官鑄錢和私鑄待考錢,私鑄錢是地方割據勢力或民間私鑄,面文多仿北宋錢,或仿安南官鑄錢,甚至任意拼湊無意義之四字為文,書體多為雜書,讀法以旋讀為主,少數為直讀,或無法確定讀法,錢體既小且薄,都是水上漂錢。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11/17 -
48
聚.藏「聚」象徵社群與族人的凝聚,代表地方文化的匯集與共創。「藏」則代表文化的珍藏與傳承,象徵過去的記憶如何被保存,並延續至未來,如同家族與社群共同守護的文化寶藏。本展覽將透過地方社群的文化推廣成果與族人家中文物的故事,呈現臺中原住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生命力。我們將聚焦於地方文化的串連、個人記憶的收藏、文化知識的保存實踐,並展望未來文化發展的可能性,讓族人與觀眾共同參與這場文化的延續行動。臺中市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臺中原文館)/南島國際有限公司 2025/11/15 -
80
《Di Rumah 來我們家吃飯吧──新住民料理食譜故事集》《Di Rumah》在印尼語中意為「在家裡」,這個展覽以「家」與「餐桌」為核心,透過料理食譜與生命故事,邀請觀眾走進新住民媽媽們的生活現場。從紅酒麵線、鴨肉粥到印尼辣椒醬,每一道料理都不只是食物,更是遷移背後的思念與故事。Di Rumah 琉媽抵家 2025/11/12 -
997
中興莊46號記憶中【中興莊46號湯家】的故事程瑞祥、湯紀生 2025/11/09 -
135
【串山徑】桃源展區-看見Hla'alua:走在成為自己的路上從族群的起源、與自然共生的漁獵文化、紮根下一代的文化教育中,讓我們一起看見族人如何持續在當代書寫自己的名字,走在成為Hla'alua的路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嶼典創社顧問有限公司 2025/11/09 -
41
【串山徑】桃源展區-重返 Isbukun:山林中的記憶與技藝倒溯荖濃溪 沿著荖濃溪上行,穿越時光與河谷,在布農族與拉阿魯哇族的雙重敘事中, 重新省視這片土地的記憶與理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嶼典創社顧問有限公司 2025/11/08 -
166
下一個六十年看見台灣傳統藝陣的無限可能 發現台灣傳統藝陣的價值與新時尚 更要破除陣頭的刻板印象雲林縣老塗獅藝陣文化發展協會 202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