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檢索
-
1088澎湖花生的一生花生是澎湖主要的經濟作物,明朝時期引進澎湖,其耐旱、抗鹽等特性,適合澎湖的氣候及土壤條件,因此各地區皆有種植,早期會以花生藤餵養牛隻、花生殼作為燃料,是澎湖最具代表性的農作物之一。去(Khu)海女神龍 2024/02/17
-
727跪下水裏採菱去花生、番薯與菱角大概是台灣最出名的庶民點心,無論夜市或廟口都可以看到攤販擺設,一爐爐冒著熱氣的大鍋裏頭裝著垂涎欲滴的菱角... 台灣菱角產地最負盛名的產地非官田莫屬,這裡的菱角產量每年超過全台70%,可以說是菱角之鄉,官田能擁有這項物產,跟地形、氣候以及灌溉系統有著十足密切關聯,畢竟水生的菱角需要的是充足水源,這一切都得歸功於曾文溪流域以及嘉南大圳幾乎源源不絕的供水。廖得凱 2024/01/31
-
722落日這次來到安平海岸邊,欣賞最美的自然風光林 2022/10/15
-
118雲林西螺大橋文化祭帶領團隊成員前往西螺大橋文化祭 擔任西螺福興宮太平媽接駕任務 傳統的臺灣獅接駕儀式 吸引現場人潮聚焦 熱熱鬧鬧展開雲林縣老塗獅藝陣文化發展協會 2024/11/18
-
1463踏入歷史現場學習獵人知識湯姆生的旅程從高雄內門木柵,攀過惡地、順著河流進入甲仙埔。在離開甲仙埔之前,湯姆生特別紀錄武裝嚮導同行。到了荖濃溪流域,這些配戴子彈袋、提著火繩槍的嚮導和捕魚的大武壠族人也成了湯姆生鏡頭下的一景。本條路徑位居淺山、數條溪流縱橫期間,過去在地居民往森林狩獵、下溪邊捕魚,孕育出許多根於環境的地方智慧。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2022/12/28
-
3024從山林自治到山林教室鄒族人相信與山林和諧相處,敬愛大地與其共生,才能生生不息。他們遵照祖先的教誨生活,積累出特有的民族智慧,最終成為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然而隨著時代進展,狩獵文化經常受新聞媒體、政府政策限制,加上經濟變遷造成文化傳承不易。鄒族獵人協會成立後,訂定自治自律公約並承擔起傳承狩獵倫理及規範任務,致力保留臺灣文化的豐富與多樣性,促進大眾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欣賞的同時,也進行跨族群的文化傳承,散播文化傳播的種子。吳翊豪 2024/06/16
-
242放伴剝花生,重建互助共好之鄰里關係剝花生雖是輕勞動,但現今,即便是輕勞動的工作,現在幾乎全都商品化處理,農民大多直接購買挑選整理好的花生種仁,或是將自己留的花生種仁拿去工廠脫殼。 一起剝花生的景象,現在已經越來越少見,復興放伴,從輕勞動開始,重建鄰里關係,相互關心,互助共好。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2024/11/28
-
628台大校園裡的樹這三種樹木給我的第一印象,就像人生中不同階段的樣子。 校園內的楓香相較於其他樹木較為矮小,而且樹幹有許多綠色和橘紅棕色的葉子,彷彿充滿童心的小孩子。而大王椰子高聳挺直樹幹,展現出成年人般的幹勁。最後正榕長長的氣生根,像老年人的鬍子,充滿了歷練和智慧。譚嘉盈 2024/05/28
-
455鹽分地帶風土書寫台灣西南沿岸是重要的鹽業聚落,府城大抵沿台17線一路向北,乘著搖晃收縮的風場,穿越無數的橋墩,俯瞰涓涓抑或湍急的溪流,越過曾文溪, 來到七股溪、將軍溪往北至布袋等。這一路上流線的是白鷺鷥穿梭鹽田和魚塭棚架的鮮蚵、虱目魚。鹽鄉信仰的大廟,尤以氣勢滂薄南鯤鯓代天府與虔信的香客為人所悉。無論北門七子、《鹽田兒女》或是鄉土文藝雜誌 都將鹽工語鹽村生活的輝煌與移轉描寫漬入心田。古竜塾 KRJ Studio 2024/02/18
-
360消失的原權可憐的台灣原住民被入侵者圖片來自 圖片來自(九族文化村- 痞客邦)張富荃 2024/08/20
-
2032一個小漁港的兩個名字:東海岸的麻荖漏或成廣澳行經臺 11 線東部海岸線的小港漁港附近時,我偶然見著了與沿途鐵皮平房或是透天屋厝不同的建築樣式——那是一面巴洛克式的牆面與數根帶有弧形的柱子,共同組構出的殘垣。它靜靜地佇立於路旁,對比於車道上快速駛過的車子格外顯眼。牆面和柱身已然斑駁,上頭卻懸掛著新建的招牌,上面寫著「成廣澳文化地景」,對比的地景,隱約透露著成廣澳地區,曾經輝煌又滄桑的歷史。楊佳平 2022/10/07
-
101北港朝天宮北港進香媽祖國際研討會一個獅鬼仔,帶著一對白鶴,嬉鬧著三隻獅子,金黃色的傳統臺灣獅,獅子輪廓深邃且生動,是國定民俗北港迎媽祖遶境隊伍中傳統的武舘陣頭,以白鶴獅陣、武術及兵器為主要表演。雲林縣老塗獅藝陣文化發展協會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