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編輯精選

總筆數: 23
  • 1879
    馬雅各的福音腳蹤
    馬雅各的福音腳蹤
    1871年湯姆生經由馬雅各醫師的引薦,走進台南、高雄淺山。其中,在高雄內門木柵地區,為馬雅各醫師建立的基督教教區,留下大批西拉雅族人影像,成為後人追尋過往家族故事的線索。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2022/12/28
  • 1896
    走進文化路徑樟腦產業地景
    走進文化路徑樟腦產業地景
    1871年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馬雅各醫師的帶領下,一路從拔馬(今左鎮)、木柵(今內門)進入甲仙埔、六龜里一帶,記錄下荖濃溪與楠梓仙溪地景與當地族人樣貌,也在途經甲仙白雲仙谷山區時看到樟樹,在六龜里見到粗製樟腦。然而,隨著化學製腦技術越來越成熟,成本降低,導致1950年代之後採製樟腦技術逐漸消逝,相關產業記憶也隨著腦丁凋零面臨驟失的危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2022/12/28
  • 1363
    從軍事遺址到榮民住家,員山機堡變身戰爭地景博物館
    從軍事遺址到榮民住家,員山機堡變身戰爭地景博物館
    這幾年,有位在蘭陽平原長大的韓先生,從外地城市遷回他「還是很喜歡」的宜蘭。他兒時在員山鄉金山東路上、與家人蝸居的一座舊機堡,是不可能住回去了,因為那裡已改造為「員山機堡戰爭地景博物館」。然而這片場域再生成具紀念意義的公共空間,卻更能留存他的童年,以及一段台日歷代軍與民命運交錯的歷史。
    馬萱人 2022/12/22
  • 1751
    家在靠海之處:阿里荖小漁村大家庭的日常生活
    家在靠海之處:阿里荖小漁村大家庭的日常生活
    「許」姓作為基隆大姓,是基隆中元祭主普輪值的十一姓之一。然而,所謂的基隆許姓並非全然同宗,而是由基隆市區、新北市金山磺港與其他北海岸的許姓家族所結合。 我姓許,基隆人,老家在新北市金山。我有七個大伯、兩個姑姑,我們家族一輩的年齡差距,大概會是別人家族的兩輩。例如:我的外公和我的大伯父同齡、我的姪女跟我妹妹同年。因此,常聽到長輩講起有趣的故事,有橫跨世代的記憶、有趣的鄉野奇譚...... 而這些故事也和我的童年揉合,成了一段少有人理解的經歷。
    許伯瑜 2022/12/12
  • 767
    追溯摩登台南的逝水年華
    追溯摩登台南的逝水年華
    矗立在台南市中正路的林百貨,於2014年修復後重新開幕,一旁的Dou Mansion 也修回它原本美麗的立面。不遠處的河樂廣場,為台南古城區吹起鮮活的生命氣息;但很多人不知道,1930年代五層樓的林百貨是台南第一高樓,所在的末廣町街屋住宅,由當時台南州地方技師的梅澤捨次郎規劃,和東京同潤會公寓都是現代化的建築潮流。 且讓我們回到1930年,看看末廣町連棟街屋如何誕生,林百貨當年到底有多摩登!
    謝宗哲 2022/12/08
  • 2207
    內門演義:羅漢門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內門演義:羅漢門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高雄內門區約1萬多人口擁有文武陣頭近60陣,密度高達全台之冠,素有「藝陣之鄉」之稱。內門紫竹寺為慶祝觀音佛祖生日所舉辦的「羅漢門迎佛祖」遶境活動,則扮演著支撐藝陣發展的重要角色,並自2001年起由交通部觀光局列入12大重要節慶活動之一,2014年由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如此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地區,如今卻面臨少子化及傳承的挑戰,因此本次策展除展現地方特色與歷史脈絡外,也提出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策展 - 葛函昕、陳謙睿、郭柏漢、陳韻如;指導 - 成大都計 張秀慈 老師 2022/11/20
  • 1211
    買一張1930年代的車票
    買一張1930年代的車票
    許多人會去日本看新幹線、去歐洲搭東方快車,但台灣其實也有許多鐵道的藝術建築。在我出生的年代,高鐵、捷運的快速取代了火車的悠閒。我讀了歷史小說臺灣漫遊錄,看楊双子老師將鐵道歷史完美融入故事劇情,令我很想搭「時光機」,跟著主角們一同旅行去看台灣鐵道的風光。雖然我沒有時光機,但透過國家文化記憶庫的歷史照片,我也能一起踏上這段旅程!
    王羿凱 2022/11/19
  • 691
    剉冰IN臺史博特展原~民~官~
    剉冰IN臺史博特展原~民~官~
    剉冰來館多日終於去看了展覽。
    一塊仙貝 2022/11/10
  • 1478
    花蓮車站──迷人的播送
    花蓮車站──迷人的播送
    我浪漫地想像,這會是最迷人的播送:往南駛入東海岸的列車,將來都能廣播阿美族語;在知本或許應有卑南族語,搭配國語和台語;在玉里時可以適量加入布農族語。藉由火車的奔馳,語言的溫暖,帶出東海岸的繽紛和璀璨。
    文 劉克襄 /插畫 陳孅孅阿嬤 2022/09/17
  • 1200
    基隆港與港都人
    基隆港與港都人
    基隆港昔日被稱為「雞籠港」、「雞籠灣」,百年前是原住民族活動的範圍。最早出現外國臉孔,則可追溯到四百年前,在和平島建造聖薩爾瓦多城為統治中心的西班牙人,不久後又被來自府城北上的荷蘭人取代。再過兩百多年後,又成為「中法戰爭」的場景之一。 今天的基隆,是台灣島除了台南之外,可將歷史溯源於幾百年前的城市。接下來,且讓我們花幾分鐘,快速穿梭百年歷史的基隆港。
    雨都漫步 2022/09/17
  • 1018
    1980年代的臺北青春場景
    1980年代的臺北青春場景
    2022年,我跟四位好友(馬世芳、陳光達、許允斌、姚瑞中)在1998年集體創作的《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推出新版作品,許多年輕的讀者好奇,為何在那樣的年代,我們可以做出流傳至今、不斷再版的暢銷書。 我們想了又想,最大的助力是啟蒙我們成長的1980年代的臺北,那個時代的音樂、電影、廣告、出版和雜誌,以及城市裡的新奇店舖,啟發我們太多。透過珍藏的店家名片,帶大家進行一趟穿越時空的城市觀察之旅。
    黃威融 2022/09/05
總筆數:23 每頁筆數:12 頁次: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