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編輯精選

總筆數: 9
  • 從山林自治到山林教室
    從山林自治到山林教室
    鄒族人相信與山林和諧相處,敬愛大地與其共生,才能生生不息。他們遵照祖先的教誨生活,積累出特有的民族智慧,最終成為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然而隨著時代進展,狩獵文化經常受新聞媒體、政府政策限制,加上經濟變遷造成文化傳承不易。鄒族獵人協會成立後,訂定自治自律公約並承擔起傳承狩獵倫理及規範任務,致力保留臺灣文化的豐富與多樣性,促進大眾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欣賞的同時,也進行跨族群的文化傳承,散播文化傳播的種子。
    吳翊豪 2023/09/25
  • 回家的路│第二回台江流域學習特展
    回家的路│第二回台江流域學習特展
    為家鄉設計的台江流域學習
    台南社大台江分校 台江流域學習社群 2023/06/20
  • 在餐桌上與湯姆生相遇
    在餐桌上與湯姆生相遇
    湯姆生在旅行紀錄中提到許多淺山風味,透過這些紀錄,我們得一窺150年前先祖們生活的現場。如今地方社群探尋食材重新創作,讓當年湯姆生在舌尖上體驗的淺山驚喜,再次感動一起生活在這座島嶼的我們。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2023/01/07
  • 聽見平埔族群的「聲」命力
    聽見平埔族群的「聲」命力
    聲音,是人類溝通最直接媒介,可以傳遞思念、故事,甚至是對先祖的崇拜。17世紀的臺南與高雄淺山地域為平埔族群生活的空間,但隨著不同族群移入,平埔族群語言與文化慢慢流失,已為當代亟需復振的語言之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2022/12/28
  • 邂逅橫斷臺灣史的八通關
    邂逅橫斷臺灣史的八通關
    道路,承載著人群移動的記憶、見證了古今的更迭,是人類文明延伸與開拓的痕跡。無論是車道或是步徑,當路開到哪裡,那裡便有了交通、帶來了故事、撐起了產業、醞釀出思念。 因此,順著一條歷史悠久的道路行走,就如同把革履放進先人的腳印之中,每一步,都在閱讀土地所吸收的過往記憶,每一尺,都是對歷史現場最好的見證。
    雪羊 2022/12/07
  • 尋找消失的烏倉寮
    尋找消失的烏倉寮
    雲林縣四湖鄉曾是全台捕烏魚基地,為了能快速捕撈烏魚群,漁民會在防風林搭設「烏倉寮」,讓船員可以待在烏魚寮待命,也是四湖特有漁業文化,但隨著時代變遷,這項特有文化已經消失,為了找尋這段歷史,社區夥伴們嘗試重建,這烏倉寮也讓老一輩的長者細細回味。
    林煥文 2022/11/13
  • 風雕的島——探訪兩季澎湖
    風雕的島——探訪兩季澎湖
    東北季風底定了離島澎湖的兩個季節,一季風起,一季風息。島嶼相依自然韻律過生活,風浪雕刻自然風貌,在時光中閃閃,留下光陰的風采。
    蔡淑君 2022/09/18
  • 在臺東發現草藥之鄉:從治療瘧疾的神藥,到戰時重要物資的金雞納樹
    在臺東發現草藥之鄉:從治療瘧疾的神藥,到戰時重要物資的金雞納樹
    提起臺東,除了想到縱谷區美麗的稻浪、鐵花聚落的市集、每年夏日的月光海音樂會之外,冷冷的冬日裡,被裊裊白煙圍繞,在湯池裡溫暖身體、放鬆心情,同時也替這個濕冷的季節,增添一點儀式感。住在臺東日子,也到過幾次知本,也不外乎是溫泉與森林漫步的行程,對外地的遊客來說,位於臺東南端的知本,更是到訪東部必去的景點之一。 不過,知本的故事遠遠不止如此 ── 就在知本溪中游,沿著溫泉區龍泉路走到底,有個不特別起眼的村落名為「樂山」,老一輩的人們則會稱之為「藥山」。它的名字藏著東部地區藥草之鄉的過去,也蘊含著臺灣歷史發展的痕跡⋯⋯
    楊佳平 2022/08/26
  • 與榕樹的一場對話
    與榕樹的一場對話
    自開始採集臺灣樹木故事以來,我一直很想寫榕樹。畢竟哪個臺灣人從小沒聽過幾個榕樹禁忌——「榕樹聚陰,不要隨便靠近」、「出入醫院或喪葬場所須在身上配戴七片榕樹葉,且回家前務必扔棄」等等。 此外,端午節除穢的植物,榕樹枝也很常見;某些道教科儀,以榕樹灑淨袪除不淨不祥之物;閩客族群敬拜的土地公╱伯公廟旁,常見榕樹聳立如守衛。至於泛靈系統的大樹公信仰,裹上紅布便成神受膜拜的台灣老樹中,最多的就是榕樹。
    鄒欣寧 2022/08/26
總筆數:9 每頁筆數:12 頁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