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展覽檢索

總筆數: 40
  • 544
    職人開箱
    職人開箱
    自2023年開始,臺史博與水文化MOU團隊在規劃「現地共筆策展」的途中,加入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黃貞燕老師以及同學們,用博物館專業者與觀眾的角度,吸納各MOU單位的專業知識與關懷,協助各單位將這些硬派知識,轉化為軟性敘事,產出現地展示的腳本。 隨著交流的進行,同學們也在與各單位的互動過程中,得到一些屬於自己獨有的觀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4/12/16
  • 852
    大圳伊始
    大圳伊始
    嘉南大圳,這項改變雲、嘉、南農業環境的重大工程,已在臺灣的土地上存在百餘年。時至今日,嘉南大圳如何延續,形成如今的樣貌,無非是歷代水利組織、工程與管理人員,以及地方農民互動之下,所產生的成果。這其中跨越空間、時間與群體的精彩, 是這次展覽將要講述的故事。我們以「伊始」為題,討論嘉南大圳工事的前置作業與開展,同時也紀 錄下臺史博「水文化」跨領域團隊,工程與人文對話的開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4/12/16
  • 849
    看見大溪的記憶特產
    看見大溪的記憶特產
    2024年9月,我們來到桃園大溪,選在具有歷史意義的大溪公會堂外紮營,一邊依傍著大漢溪,一邊緊鄰日式建築群與充滿歷史風華的大溪老街等這些文化記憶的發生地,並透過國家文化記憶庫的典藏,帶領觀眾穿越時空,去看見這些屬於大溪的故事。
    定藝文化工作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4/11/13
  • 498
    海外探險:法國軍官薩勒鏡頭下的福爾摩沙
    海外探險:法國軍官薩勒鏡頭下的福爾摩沙
    在清法戰爭期間有一位來自法國的年輕軍官薩勒跟著遠征艦隊來到了福爾摩沙,他用相機將他的所見所聞用鏡頭捕捉下來,就讓我們跟隨他的鏡頭一且來看看1884年到1885年基隆的樣子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2024/10/28
  • 359
    殖民地的獨家代理
    殖民地的獨家代理
    專賣局不僅僅是經濟管理者,他還是殖民政府的操盤手。走進歷史,感受殖民時期這種壟斷經濟如何影響民眾的生活,並思考壟斷經濟對社會的長遠影響
    賴柏諺 吳科鋐 2024/10/04
  • 815
    台灣日治時期的庶民制度
    台灣日治時期的庶民制度
    老百姓生活在日本底下的日子
    蔡宗諺、黃翊軒、葉泊睿 2024/08/30
  • 644
    木都產業與永續發展
    木都產業與永續發展
    嘉義靠著地理優勢,建立起以木業為主體的完整產業鏈,不只養活了周遭人民,也將自身的政經地位提升到無可取代的地位。如今木業蕭索,嘉義要如何面對曾經輝煌但如今已是累贅的木業廠區、曾賴以為生的木頭製造業在原料缺失的情況下如何華麗轉身、如何將木業轉變成嘉義永續發展的城市基石。
    吳尚霖(七點半遊戲團) 2024/06/21
  • 5765
    探索古今—臺中刑務所演武場
    探索古今—臺中刑務所演武場
    臺中刑務所演武場舊時主要作為司獄官(監獄管理人員)、 警察日常練武之武道館舍。隨著時代變遷,刑務所演武場也展示給世人不同的樣貌,透過實地探訪與資料分析,探索刑務所演武場古今變化之美。
    陳芊妤、林芊妤、李芸嘉 2024/02/18
  • 1313
    甜蜜蜜追五分車
    甜蜜蜜追五分車
    令人期待在空氣中瀰漫蔗糖香的季節又來了! 全國唯一仍以五分車載運甘蔗只剩下虎尾糖廠了,每年十二月到隔年三月是虎尾糖業鐵道最繁忙的時刻,載著整車甘蔗的小火車「哐當!哐當!」駛進市區,進到糖廠;乘載多少人多少日子甜蜜蜜的記憶! 雲林記憶Cool每年推出季節限定兩天一夜的「甜蜜蜜追五分車」遊程,經由深度導覽解說,帶大家認識虎尾這個經歷日治及國民政府時代,因糖業而興衰的城鎮。
    雲林記憶Cool(李漢鵬、黃馨誼、侯晴子) 2024/02/18
  • 875
    時空膠囊~瞻仰曾祖母的背影
    時空膠囊~瞻仰曾祖母的背影
    在逆境中,曾祖母仍能展現不畏挑戰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透過思維的運轉和不懈的努力,積極尋找商機,籌措資本,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即使環境限制,但仍透過努力奮鬥,加以突破,實現理想。
    李松諺 2024/02/15
  • 2959
    徑入荖濃生活工藝· 家
    徑入荖濃生活工藝· 家
    過往,山嶺與海洋在臺灣是一種地理上的阻隔,統治者或外來者透過製作地圖或描繪圖像等方式,以填補自身的未知;對在地人來說,山、海可以是一種通道與路徑,藉此各地人群在其中移動,進而相遇。 荖濃,曾位於已知與未知之間的地理交界。希望領著參與者們隨著在地生活者的足跡入境-「徑入荖濃生活工藝.家」,從中看見獵人的環境哲學、地方「植」人的植物知識、工藝作品中的技藝與記憶顯影。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2024/01/17
  • 1776
    重返祖國的異國人
    重返祖國的異國人
    「余曩者渡華中,對於上海某招待會席上之談話,當時據中國新聞所報,致惹是人之誤解,釀成物議,甚為遺憾……」 1936年6月22日林獻堂在報紙上刊登聲明,為自己前些日子在中國時的言行舉止,以及後續引發的爭議致歉。或許誰都料想不到,林獻堂等人的中國之旅竟引起臺灣島內軒然大波,並深深地改變了林獻堂的生命軌跡。至於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還得從很久以前的一段回憶說起。
    許哲兢 2024/01/02
總筆數:40 每頁筆數:12 頁次: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