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檢索
-
959里山倡議在草山之育走進陽明山,映入眼簾的是花季的繁華和人潮的擁擠;然而,更往山區裡前進,卻有很多社區正面臨電力不穩、能源韌性不足的情況,泉源里也遭遇此問題。此外,大同之家位於泉源社區的邊緣地帶,在住戶銳減、空間閒置的情況下,我們希望能透過建置公民電廠、活化空間為社區帶來新活力。組員:陳銘希、陳亮宇、李佩蓉、林沛君、潘逸蓉、曾藝萱 ;設計:黃家迪 2024/06/20
-
467米以食為天紀錄片「無米樂」的拍攝故鄉-菁寮,透過實際現場走讀菁寮,了解關於菁寮間特色文化,並藉由訪問過程中,探索出菁寮的秘密,希望能讓各位更加瞭解台灣這片土地 相伴農民一生的土地 。黃品華、蕭雯月、張雅燕、楊麗君、張美蓉、張恩誌 2024/03/12
-
696守護雲林農田用水的人對於嘉南大圳你了解多少?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還停留在有「嘉南大圳之父」之稱的八田與一身上,然而嘉南大圳並非只有八田與一,其灌溉範圍也不限於嘉義、臺南地區。 1924年雲林是嘉南大圳率先通水的地方,為了讓大家對嘉南大圳的不同面貌有著更多認識,本次展示主題側重講述嘉南大圳濁幹線與濁水溪的關係,並透過年代梳理,以及「濁水入關」的順序來解說雲林的水是如何經過無數次的轉彎與分配,最終成為農民的灌溉水源。農業部農田水利署雲林管理處 2024/09/25
-
1078我是我的英雄從平凡家庭走來,因父親愛好棒球,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加入球隊,雖初不適應,家人及教練支持下漸適應,從崇學國小到崇明國中最後到臺南海事,繼續對棒球充滿熱愛,堅持追夢,未來仍將繼續奮鬥。莊諺侑 2024/05/13
-
512萬華老宅,社區新生: 透過社區參與活化萬華的歷史建築本展覽深入介紹萬華老宅的建築風格和歷史意義,探討如何將這些建築物轉變為展覽空間或文化中心。展覽同時研究活化舊建築後對藝術和文化活動的影響,特別是這些活動如何融入空間,促進社區的文化交流與創新。此外,展覽關注社區居民在活化老宅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探討他們參與的原因及遇到的挑戰。透過社區的共同努力,本展覽旨在不僅保存並活化萬華的歷史建築,也致力於提升社區的凝聚力和身份認同。數位實中_1班8組 成員:曾楚庭 指導老師:吳宜蓉 2024/06/18
-
243時代縮影從一個小家庭的變化,窺探台灣屏東的生活變遷黃雯暄、胡恩綺 2025/01/08
-
211那些年的音樂50、60年代的音樂,是屬於我媽媽年少時的回憶。他常講述當年透過收音機聆聽西洋流行音樂的經歷;抑或是租借、購買國台語音樂的專輯,而當中有些音樂時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讓我不免對當時的音樂產生好奇,而在經過查找與欣賞後,我不禁被這些「老歌」吸引,不自覺佩服其魅力。李哲銓 2024/02/14
-
262113年度新北市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漫遊泰山文化風華之旅培訓導覽技巧課程、培訓泰山文史生態知識課程兩門課程進行間將全程錄影,並彙整相關的教案資料,以此建立導覽解說的影像紀錄,亦可做成數位教材。並將頂泰山巖、明志書院、楓樹河濱公園、下泰山巖等成果上傳至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2.0,以作為社區營造之基礎資料。明志科技大學 2024/11/21
-
1731跨越時空的投擲張以勤 郭柏含 2024/08/18
-
133追尋竹樂族(足)跡全國阿美族Pangcah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會,期能透過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推廣藝術教育訓練,認識竹樂器並結合西洋樂共嗚,展現原住民奔放與豐富情感的節奏;透過優美的人聲與樂器發揚文化,本會未來更積極為學員們連結更多的表演機會,期能達到音樂、自信、自我成長的生命價值;認同「部落」是我們的「基底」;而「文化」是我們的「根源」。全國阿美族Pangcah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會 2024/10/01
-
548人類最好的朋友與「牠們」相處過最快樂的時光其實都是日常。對養狗的人來說,牠是生活的一部分,最快樂的時候無非就是每天的朝夕相處覺得好像沒什麼的時光。 而我的快樂來源—臘腸狗 托比蔡佳蓉 2024/06/28
-
306編織記憶中的古老故事彩虹橋的故事 彩虹橋在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裡面是一樣的定義,對我們族來說彩虹橋就是一條通往靈界的橋,好人才能通過橋與祖靈相聚。 那時候的傳說彩虹橋是一名叫做Buta(念:補大)的耆老變的,Buta的長相很魁梧、力大無窮,可以和一頭大黑熊打架,然後Buta的待人處事都很遵守我們的祖靈gaga定下來的規矩,是泰雅族的精神領袖,只要族人有糾紛或者是爭議Buta都會來幫忙裁決和協調,遇到講不聽冥頑不靈的森林劇落 2024/11/27